点绛唇

香泛罗屏,夜寒著酒宜偎倚。
翠偏红坠。
唤起芙容睡。
一曲伊州,秋色芭蕉里。
娇和醉。
眼情心事。
愁隔湘江水。

作品评述

《点绛唇》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吴文英。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香泛罗屏,夜寒著酒宜偎倚。
香气飘溢在锦屏上,夜寒中饮酒宜靠倚。

翠偏红坠,唤起芙容睡。
翠绿的花瓣微微倾斜,震动芙蓉的姿态入睡。

一曲伊州,秋色芭蕉里。
一曲悠扬的音乐,描绘了伊州的秋色,如同芭蕉的风景。

娇和醉,眼情心事。
娇羞可爱的女子陶醉其中,眼神中透露出情感和心事。

愁隔湘江水。
忧愁隔着湘江的水面。

这首诗词表达了一种美好而忧愁的情感。诗人描述了夜晚中香气飘溢在锦屏上,人们围坐在一起饮酒,享受夜寒的宜人。诗中的翠绿花瓣轻轻倾斜,唤起了美丽女子的沉睡。一曲伊州的音乐描绘了秋天的美景,仿佛置身于芭蕉的世界。娇羞可爱的女子被音乐和美景所陶醉,她的眼神中透露出情感和心事。然而,忧愁却隔着湘江的水面,诗中流露出一丝愁绪。

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夜晚的美好和内心的忧愁。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的描绘,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种静谧而浪漫的境界,同时也引发读者对生活中的思考和感悟。

诗词推荐

浮世多尘事,悠悠难定期。梦阑怀远夜,秋尽望乡时。道在应无闷,风浇自业诗。何当归钓渚,搘肘一沉思。

点绛唇

老朽归田久,鸟纱白发新。经纶天下事,都属少年人。

点绛唇

丫髻唐衣八尺长,试看风骨已昂藏。丹成屡诧飞升去,客至多称吐纳忙。近习星文兼卖卜,每寻洞穴不赍粮。或云曾与阵抟遇,拟问先生乞睡方。

点绛唇

溪浅复通桥,过者犹恨懒。赖有沙上鸥,常为独游伴。

点绛唇

楮叶工夫,辛苦似、镂冰炊砾。君看取、天公巧处,自然形色。发彩已非前度绿,眼花休问何时赤。又谁能、月下待红娘,传音息。投辖饮,追欢急。持帚扫,痴心惜。有埙篪谐律,不消竽瑟。点点散来居士室,丛丛生占骚人国,便高烧、绛蜡写乌丝,留真迹。

点绛唇

小雨湿红蕤,轻飔动碧池。东君送消息,预作探春诗。

点绛唇

定数无过偶与奇,达人处顺更安时。不於椿菌量长短,岂为彭殇较疾迟。虽是一时身有疾,行开九秩寿无期。外生六十头先白,杖屦相从最得宜。

点绛唇

文章士。秀气岳神锺聚。看雕鹏、秋风高举。上青天平步。五五日临夏五。堂上称觞笑语。桂子兰孙齐彩舞。祝寿同彭祖。

点绛唇

微风吹雨湿栏干,薄雾笼晴事浅寒。一树红梅墙外发,谁家美丽倩人看。

点绛唇

红垂灯穗倍常明,缓缓晴须作好晴。着柳春风微有色,催花夜雨细无声。炉香早起蹒跚拜,杯酒朋来潋滟倾。一日一诗旧年例,新年一日两诗成。

点绛唇

炼实而食,择木而棲。灵灵自晦,物物难齐。秋敛巢虚睡稳,梦破月印清溪。

点绛唇

世事非吾忧,物理有必至。常阳百川竭,顾亦防雨耳。阴阳相纠缠,反覆更自治。幽怀澹不起,默坐识其意。长子念衰老,远行重惭愧。疏慵身似僧,岑寂家近寺。但闻事日新,未觉吾有异。器鍠本自出,藩角徒不遂。得失众共知,穷达佛所记。要令北归日,粗究一大事。

点绛唇

友于阁上友于人,忽忽分携又两春。剩欲作书书不得,旧知吾懒是吾真。

点绛唇

指点烟林正午钟,亭亭楼阁有无中。铺张翠盖松间日,扫洒红尘竹外风。啼鸟不惊禅入定,落花无迹色成空。解鞍暂作今宵歇,恰与云堂旦过同。

点绛唇

湖南远去有馀情,蘋叶初齐白芷生。谩说简书催物役,遥知心赏缓王程。兴过山寺先云到,啸引江帆带月行。幕下由来贵无事,伫闻谈笑静黎氓。

点绛唇

城居久矣厌尘劳,来访名山写郁陶。客路行随流水远,征人与坐白云高。千林舞翠吹蓬鬓,二麦摇青照紵袍。努力共登天尺五,要看飞雪喷云涛。

点绛唇

傲雪凌霜。平欺寒力,搀借春光。步绕西湖,兴余东阁,可奈诗肠。娟娟月转回廊。诮无处、安排暗香。一夜相思,几枝疏影,落在寒窗。

点绛唇

不羡天池鸟,不慕北溟鱼。瞬息乘风万里,铁翼云中舒。才到新西比利,已过乌兰巴托,瀚海览无余。谁谓乾坤大?浑似一沤夫。高歌倦,雄谈歇,展画图。长城蓦地眼底,岪郁盘云途。地上山山横黛,天上人人俯首,又见昆明湖。锦绣山河好,今朝气象殊。

点绛唇

飞雪映山茶。巧剪明霞成片片。欲笑还嚬,金蕊依稀见。拾翠人寒妆易浅。浓香别注唇膏点。竹雀喧喧烟岫远。晚色溟蒙,六出花飞遍。此际一枝红绿眩。画工谁写银屏面。

点绛唇

甚幽人、被花勾引,庭皋遥夜来去。江空岁晚谁为伴,只有琼枝玉树。愁绝处。望万里瑶台,梦断迷归路。花还解语。更雪琢精神,冰相韵度。粉黛尽如土。飘仙袂,曾缀蕊珠鵷鹭。云茵月障千步。莫教衣袖天香冷,恐怨美人迟暮。更起舞。任斗转参横,翠羽曾知否。尘缘自误。终待骖鸾,

点绛唇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