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贫士七首

芙蓉杂金菊,枝叶长阑干。
遥怜退朝人,糕酒出大官。
岂知江海上,落英亦可餐。
典衣作重阳,徂岁惨将寒。
无衣粟我肤,无酒嚬我颜。
贫居真可叹,二事长相关。

作品评述

《和陶贫士七首》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芙蓉杂金菊,枝叶长阑干。
遥怜退朝人,糕酒出大官。
岂知江海上,落英亦可餐。
典衣作重阳,徂岁惨将寒。
无衣粟我肤,无酒嚬我颜。
贫居真可叹,二事长相关。

译文:
芙蓉与金菊混杂在一起,枝叶长得稀疏。
遥远怜悯着退朝的人,糕点与酒出自高官之手。
岂知在江海之上,飘落的花瓣也可入口品尝。
盛装打扮庆祝重阳节,离岁月的残酷和寒冷越来越近。
我没有华丽的衣袍保护身体,没有美酒使面容舒畅。
贫穷的生活真令人叹息,这两件事长久以来紧密相连。

诗意:
这首诗词以对比的手法描绘了作者苏轼在贫困中的生活和社会上的阶层差异。首先,诗人通过描写芙蓉与金菊混杂在一起的景象,表达了贫寒与富贵混居的社会现实。枝叶长得稀疏则象征着诗人自身贫困的状况。接着,诗人对退朝的官员产生了一种遥远而怜悯的情感,因为他们能够享受到糕点和美酒的待遇,而这些恰恰是出自高官之手。诗中提到的江海上的落英也可餐,暗示了贫穷的生活中的诗人也能从简单的事物中获得一些享受。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对自己的贫困生活感到满足,而是反思了自己的处境。他以重阳节的典衣与自己贫困的生活相对照,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悲凉和将来的寒冷的担忧。最后,诗人直接揭示了自己的困境,没有华丽的衣袍保护身体,没有美酒使面容舒畅,形容了自己的贫困与不幸。整首诗通过对贫困与富贵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贫困生活的叹息和对富贵生活的渴望。

赏析:
《和陶贫士七首》是苏轼以富有情感和议论的笔触写就的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词。诗人通过对贫富差距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关切和对贫困生活的感叹。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对比的手法,通过描绘芙蓉杂金菊、退朝人与大官的对照、江海上的落英等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社会不公和自己的困境。诗词《和陶贫士七首》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芙蓉杂金菊,枝叶长阑干。
遥怜退朝人,糕酒出大官。
岂知江海上,落英亦可餐。
典衣作重阳,徂岁惨将寒。
无衣粟我肤,无酒嚬我颜。
贫居真可叹,二事长相关。

译文:
芙蓉与金菊混杂在一起,枝叶长得稀疏。
远远地怜悯着退朝的人,糕点和美酒出自高官之手。
岂知在江海之上,飘落的花瓣也能成为食物。
穿上盛装庆祝重阳节,但岁月的残酷和寒冷已经临近。
我没有华丽的衣衫保护身体,没有美酒使容颜舒畅。
贫穷的居住实在令人叹息,这两件事长期以来相互关联。

诗意:
这首诗通过对比描绘了作者苏轼在贫困中的生活与社会上的阶层差异。首先,诗人以芙蓉与金菊混杂的景象表达了贫寒与富贵共存的社会现实,枝叶稀疏则象征着诗人自身贫困的状况。接着,诗人怜悯退朝的官员,因为他们可以享受到高官所提供的糕点和美酒。诗中提到的江海上的飘落花瓣也能成为食物,隐喻了贫困生活中的诗人可以从简单的事物中获得一些滋养。然而,诗人并不因此对自己的贫困生活感到满足,而是反思自己的处境。他将盛装庆祝重阳节与自己贫穷的生活对照,表达了对岁月的残酷和将来的寒冷的担忧。最后,诗人直接揭示了自己的困境,没有华丽的衣衫保护身体,没有美酒使容颜舒畅,形容了自己的贫穷与不幸。整首诗通过对比贫富差距,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贫困生活的叹息和对富贵生活的渴望。

赏析:
《和陶贫士七首》是苏轼以富有情感和议论的笔触写就的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词。诗人通过对贫富差距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关切和对贫困生活的感叹。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对比的手法,通过描绘芙蓉与金菊混杂、退朝人与大官的对照、江海上的飘落花瓣等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社会不公和自己的困境。这首诗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中兴今佛法,百倍胜儒绅。达磨重初祖,观音再化身。此心元是道,何物不为尘。轂觫齐王眼,焉知一角麟。

人到含鄱口,望鄱新有亭。湖山云里锁,天籁雾中鸣。无中实有有,有有却还无。东风吹万里,空山也画图。

山北山南久问津,瘦藤芒屩最相亲。况逢日下云间客,那用驴前马后人。

想人生七十犹稀,百岁光阴,先过了三十。七十年间,十岁顽童,十载狂嬴。五十年除兮昼黑,刚兮得一半儿白日。风雨相催,图走鸟飞。子细沉吟,都不如快活便宜。

城楼枕南浦,日夕顾西山。宛宛鸾鹤处,高高烟雾间。仙井今犹在,洪厓久不还。金编莫我授,羽驾亦难攀。檐际千峰出,云中一鸟闲。纵观穷水国,游思遍人寰。勿复尘埃事,归来且闭关。

三峨参横大峨高,奔崖侧势倚半霄。龙跧虎卧起且伏,旁睨沫水沱江朝。禹从岷嶓过其下,奠山著藉称雄豪。告成归来两阶舞,泗滨锡贡备九韶。览观此石三叹息,髣发蜀镇俱迢嶢。惜哉击拊堕簨虚,偷送淮海还山椒。降商讫周谨呵护,磬氏无敢加镌雕。刘项蜗争哄灵璧,血漂川谷流腥臊。

一从潜水别,三见菊花黄。旧好论交笃,新诗引兴长。劳生閒自笑,道术淡相忘。蝴蝶秋来懒,时应到睡乡。

宋台未了又齐台,有房应难障彦回。岁晚玉人在空谷,何曾羞面见人来。

君王赐第御灵和,兄弟同时捷隽科。名占风雷三级遍,恩沾雨露一门多。衣冠盛事喧金榜,里巷荣归缀玉珂。他日凤池须接翼,侍中阴德有馀波。

石门南畔直鹰窝,葆塞纷称毳幕多。一柱天擎看白塔,两庭山界拥红螺。平芜尘向巢车上,小队风随探骑过。辛苦行边王少傅,暮年抚市辽向河。

士悲秋色女怀春,此语由来未是真。倘若有情相眷慈,四时天气总愁人。

碧玉高楼临水住,红杏开时,花底曾相遇。—曲阳春春已暮,晓莺声断朝云去。远水来从楼下路,过尽流波,未得鱼中素。月细风尖垂柳渡,梦魂长在分襟处。

楚路接江陵,倦行愁问程。异乡无旧识,多难足离情。落日悬秋树,寒芜上废城。前山不可望,断续暮猿声。

客里情怀更晚秋,雁烟蛬雨五更头。从前谙尽江湖味,不省神州作么愁。

清霜入短褐,送汝酌深杯。万事不如学,千金难买才。关心门户重,过眼岁时催。莫待收灯后,驱车望早来。

远公莲社,流传图书,千古声名犹在。后人多少继遗踪,到我便、失惊打怪。西方未到,官方先到,冤我白衣吃菜。龙华三会愿相逢,怎敢学、他家二会。

取次升沈论等差,云霄独不忘泥沙。常流对面如千里,密友终身似一家。魂梦因君游辇轂,书题为我寄烟霞。仲容到日还应说,半纪相思两鬓华。

不堪久客只思归,晓起巡檐强捻髭。偶听梅梢啼一鸟,举头立看独多时。

两手擎来教放下,空身立地更疑猜。根尘识界无寻处,多谢春风烂漫开。

戎虏乱中夏,星历一周天。干戈未定,悲咤河洛尚腥膻。万里两宫无路。政仰君王神武。愿数中兴年。吾道尊洙泗,何暇议伊川。吕公子,三世相,在凌烟。诗名独步,焉用儿辈更毛笺。好去承明谠论。照映金狨带稳。恩与荔枝偏。回首东山路,池阁醉双莲。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