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贫士七首

芙蓉杂金菊,枝叶长阑干。
遥怜退朝人,糕酒出大官。
岂知江海上,落英亦可餐。
典衣作重阳,徂岁惨将寒。
无衣粟我肤,无酒嚬我颜。
贫居真可叹,二事长相关。

作品评述

《和陶贫士七首》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芙蓉杂金菊,枝叶长阑干。
遥怜退朝人,糕酒出大官。
岂知江海上,落英亦可餐。
典衣作重阳,徂岁惨将寒。
无衣粟我肤,无酒嚬我颜。
贫居真可叹,二事长相关。

译文:
芙蓉与金菊混杂在一起,枝叶长得稀疏。
遥远怜悯着退朝的人,糕点与酒出自高官之手。
岂知在江海之上,飘落的花瓣也可入口品尝。
盛装打扮庆祝重阳节,离岁月的残酷和寒冷越来越近。
我没有华丽的衣袍保护身体,没有美酒使面容舒畅。
贫穷的生活真令人叹息,这两件事长久以来紧密相连。

诗意:
这首诗词以对比的手法描绘了作者苏轼在贫困中的生活和社会上的阶层差异。首先,诗人通过描写芙蓉与金菊混杂在一起的景象,表达了贫寒与富贵混居的社会现实。枝叶长得稀疏则象征着诗人自身贫困的状况。接着,诗人对退朝的官员产生了一种遥远而怜悯的情感,因为他们能够享受到糕点和美酒的待遇,而这些恰恰是出自高官之手。诗中提到的江海上的落英也可餐,暗示了贫穷的生活中的诗人也能从简单的事物中获得一些享受。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对自己的贫困生活感到满足,而是反思了自己的处境。他以重阳节的典衣与自己贫困的生活相对照,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悲凉和将来的寒冷的担忧。最后,诗人直接揭示了自己的困境,没有华丽的衣袍保护身体,没有美酒使面容舒畅,形容了自己的贫困与不幸。整首诗通过对贫困与富贵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贫困生活的叹息和对富贵生活的渴望。

赏析:
《和陶贫士七首》是苏轼以富有情感和议论的笔触写就的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词。诗人通过对贫富差距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关切和对贫困生活的感叹。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对比的手法,通过描绘芙蓉杂金菊、退朝人与大官的对照、江海上的落英等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社会不公和自己的困境。诗词《和陶贫士七首》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芙蓉杂金菊,枝叶长阑干。
遥怜退朝人,糕酒出大官。
岂知江海上,落英亦可餐。
典衣作重阳,徂岁惨将寒。
无衣粟我肤,无酒嚬我颜。
贫居真可叹,二事长相关。

译文:
芙蓉与金菊混杂在一起,枝叶长得稀疏。
远远地怜悯着退朝的人,糕点和美酒出自高官之手。
岂知在江海之上,飘落的花瓣也能成为食物。
穿上盛装庆祝重阳节,但岁月的残酷和寒冷已经临近。
我没有华丽的衣衫保护身体,没有美酒使容颜舒畅。
贫穷的居住实在令人叹息,这两件事长期以来相互关联。

诗意:
这首诗通过对比描绘了作者苏轼在贫困中的生活与社会上的阶层差异。首先,诗人以芙蓉与金菊混杂的景象表达了贫寒与富贵共存的社会现实,枝叶稀疏则象征着诗人自身贫困的状况。接着,诗人怜悯退朝的官员,因为他们可以享受到高官所提供的糕点和美酒。诗中提到的江海上的飘落花瓣也能成为食物,隐喻了贫困生活中的诗人可以从简单的事物中获得一些滋养。然而,诗人并不因此对自己的贫困生活感到满足,而是反思自己的处境。他将盛装庆祝重阳节与自己贫穷的生活对照,表达了对岁月的残酷和将来的寒冷的担忧。最后,诗人直接揭示了自己的困境,没有华丽的衣衫保护身体,没有美酒使容颜舒畅,形容了自己的贫穷与不幸。整首诗通过对比贫富差距,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贫困生活的叹息和对富贵生活的渴望。

赏析:
《和陶贫士七首》是苏轼以富有情感和议论的笔触写就的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词。诗人通过对贫富差距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关切和对贫困生活的感叹。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对比的手法,通过描绘芙蓉与金菊混杂、退朝人与大官的对照、江海上的飘落花瓣等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社会不公和自己的困境。这首诗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寒日移阴短,清溪放溜迟。归田真晚矣,泛宅欲何之。鸿送天边目,山横雪后眉。诗中无限兴,一一报公知。

德望居朝大吕轻,眷思难怫丐归情。履声暂去端门晓,刀梦新占虎节荣。有道致君三任喜,无心贪龙一麾行。天衷只恐思耆旧,不待黄堂报政成。

节物感羁旅,连空生塞阴。乱鸿寒渚远,群雀晚丛深。霜重泾滩出,烟高陇树沉。岁华徒自老,幽愤满登临。

歪答灵贶,茂事方丘。豆登在列,鼎俎斯俦。牲牲告具,寅畏弥周。柔祗昭昭,飚至云流。

昼短宵未明,何朝妾觌君。泪滴九霄雨,愁凝千古云。凤藏丹霄晚,鸿遵沙碛远。楼迥眼波穷,轴折离魂断。安得葛陂龙,肉骨丹九转。

年来夺锦马群空,而况君家有八龙。传与乡人经济策,问焉何惜少舂容。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剡山千万峰,维此善其独。山中有幽人,遁世心自足。永言养灵苗,勿混凡草木。

烟满上林春未归,三三两两雪花飞。柳条别得东皇意,映堤拂水已依依。

崖竹出石壁,根瘦悬青蛇。磔髯露老节,斫骨点寒花。少年莫翦去,骑杀白鼻騧。

罗绮行歌夜,杯盘坐笑春。舞衫催急管,步障拥佳人。灯火珠星粲,楼台璧月新。传柑良可乐,黼座玉音亲。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恽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底,幸赖先人余业,得备宿卫。遭遇时变,以获爵位。终非其任,卒与祸会。足下哀其愚,蒙赐书教督以所不及,殷勤甚厚。然窃恨足下不深推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言鄙陋之愚心,若逆指而文过;默而息乎,恐违孔氏各言尔志之义。故敢略陈其愚,惟君子察焉

青袍朝士走红尘,公独纫兰结佩绅。不事王侯嫌炙手,岂除御史更呈身。寒花秋后看名节,乔木霜中见本真。吾道天宽连地大,羊沟那得系麒麟。

茅檐聊徙倚,落日见樵苏。过雁飞何急,寒山远欲无。剧谈容谩叟,逸兴慕潜夫。寸禄甘华发,人生底事愚。

贝阙岧嶢不可攀,遥分绛节下人间。起元立道几千岁,择胜栖神第一山。膏雨应时丰绿野,真风与世养朱颜。山前老叟非仙骨,怅望丹崖藓篆斑。

罗幕泥金窣地垂,夜香烧尽二更时。不知帘外溶溶月,上到梅花第几枝。

二月已强半,寻春登石楼。山光侵雨变,草色到云休。归鸟沈岩际,行人过树头。剥苔看石碣,因火认渔舟。渐夜滩声恶,凭虚屋势浮。乘閒聊自适,觞咏属吾流。

篮舆咿轧不辞贫,鸟帽离披当幅巾。一剂冲和疗寒疾,乡间不复见斯人。

嵩山归路绕天坛,雪影松声满谷寒。君见九龙潭上月,莫辞清夜访袁安。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