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家

风飐青帘出杏林,行人未醉翁头春。
安知涤器茅桅者,不是相如行辈人。

作品评述

《酒家》是宋代诗人黄庚的作品,描绘了一个酒家的景象。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风吹动翠绿的帘子掀开,穿过杏树林的行人未醉的老人迎着春风。谁能知道那位洗涤酒器的茅草帆者,不是和大诗人相如同辈的人。

诗意:
《酒家》通过描绘一个酒家的场景,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中描述了风吹动帘子的情景,行人未醉的老人在春风中行走。诗人黄庚通过描绘这些细节,表达了对美好春天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诗中最后两句通过提到洗涤酒器的人,暗示了这位人物不仅是普通的酒家工作人员,而可能是和古代大诗人相如一样的才子,蕴含了对人才的赞美和希望。

赏析:
《酒家》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和美好的场景。诗人运用生动的形象,如风吹动的青帘、行人未醉的老人,展现了春天的喜悦和活力。诗中的帘子和行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行人未醉的老人所展现的清醒和明智。最后两句则通过暗示洗涤酒器的人可能是一位有才华的文人,给整首诗增添了一层深意。整首诗情感饱满,富有意境,展现了诗人对春天和生活的热爱,并表达了对人才的崇敬和希望。

作者介绍

黄庚,字星甫,号天台山人,天台(今属浙江)人。出生宋末,早年习举子业。元初“科目不行,始得脱屣场屋,放浪湖海,发平生豪放之气爲诗文”。以游幕和教馆爲生,曾较长期客越中王英孙(竹所)、任月山家。与宋遗民林景熙、仇远等多有交往,释绍嵩《亚愚江浙纪行集句诗》亦摘录其句。卒年八十余。晚年曾自编其诗爲《月屋漫稿》。事见本集卷首自序及集中有关诗文。 黄庚诗,以原铁琴铜剑楼藏四卷抄本(今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两本卷次不同,文字亦各有错譌空缺,而底本多出校本诗十余首。

诗词推荐

江南已有杏花开,社日都无燕子来。人在白云流水外,一声折柳十分哀。

汉得孤秦万弊时,当年丞相要无为。洛阳年少空流涕,谁谓书生果有知。

颇恨登临,浪自作、骚人愁语。石城上、何须苦说,死袁生褚。当日卧龙商略处,秦淮王气真何许。与君来、萧瑟北风寒,黄云暮。 枕钟阜,湖玄武。生此虎,真蹲踞。看四山环合,休临江渚。可笑唐人无意度,却言此虎凌波去。君且住、明月为人来,潮生浦。

万蠢惧寒皆向蛰,千岩凉风舞黄叶。雨痕印水如撮缬,虫声入夜如弹镊。酒浇心绪转悽怆,带减腰围增瘦怯。梦向西湖采芙蓉,觉来山外青猿泣。

東風花信十分開,細意留連待我來。開過十分風不動,更無一片點蒼苔。

直不为楹圆不轮,斧斤亦复赦渠薪。数株连碧真成菌,一胫空肥总是筋。

说与辽东丁令威,天长海阔不须归。中郎便有重还日,肠断生妻已去帏。

问认书能数,飘流见愈亲。通家如弟数,受赐亦州民。渺莽重湖路,羁栖一病身。欲行行未得,风雨况频频。

欢乐自我事,岂复关汝家。不知问何罪,惊侬张丽华。

雪花障路飞,飘湿红杏鞯。归马碧蹄疾,踏破白玉田。揽辔独长想,物境真可怜。朝绂未挂身,豪逸倚少年。结客上高楼,珠箔遮碧天。烧酒紫烟沸,割炙白膏鲜。美人挪素手,笑弄琵琶弦。醉眼生乱云,不省到家眠。俊游或如失,倒指还掺然。薄莫出华省,下马灯已燃。强笑破老颜,寄恨

吴宫金蹙凤花绫,春暖熏笼换水沈。那似冰桥楮夫子,满床明月解微吟。

儒者给事中,顾公甚魁伟。经明往行河,商略颇应史。劳人又费乏,国计安能已。成功渠有命,得人斯可喜。似闻阻饥余,恶少惊邑里。启钥探珠金,夺怀取姝美。部中十盗发,一二书奏纸。西连魏三河,东尽齐四履。此岂小事哉,何但行治水。使民皆农桑,乃是真儒耳。

心在水精域,衣沾春雨时。洞门尽徐步,深院果幽期。到扉开复闭,撞钟斋及兹。醍醐长发性,饮食过扶衰。把臂有多日,开怀无愧辞。黄鹂度结构,紫鸽下罘罳.愚意会所适,花边行自迟。汤休起我病,微笑索题诗。细软青丝履,光明白氎巾。深藏供老宿,取用及吾身。自顾转无趣,交情

淮南西畔草离离,万檝千艘水上飞。旗帜蔽江金鼓震,伯颜丞相过江时。

当年卓鲁盛材猷,循吏声名始一州。功在龙津看雨施,风行金穴见钱流。褒庸合上清华贯,奏谭俄惊疾病留。嶷嶷诸郎富儒雅,盖棺十世可无愁。

妾家巫峡阳,罗幌寝兰堂。晓日临窗久,春风引梦长。落钗仍挂鬓,微汗欲销黄。纵便朦胧觉,魂犹逐楚王。

客到淮乡话楚乡,长将天末指襄阳。如今漂泊君休问,又过襄阳十舍缰。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屋角春声几样翻,勾牵春梦绕丘樊。三桃二李成阴早,恨不安仁老灌园。

病来十日不饮酒,起对中秋良可人。银汉迢迢清未了,金波潋潋净无尘。艳歌未暇成三叠,美酝何妨釂十分。记得昔年当此景,厌厌夜饮在成均。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