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明袁宏道的《陶不退以容城谕丁内艰归滇中至敝邑殇其令子遂瘗焉于其行也诗以送之(其二)》
拼音和注音
shí nián chén tǔ bì yī shang , piē jiàn kūn chí jiù jǐng guāng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十年:形容时间长久。《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犹有臭。”杨伯峻注:“十年,言其久也。”唐贾岛《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衣裳:(口)(名)衣服。
尘土:(名)附在器物上或飞扬着的细土。
瞥见:(动)一眼就看见了。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原诗
十年尘土敝衣裳,瞥见昆池旧景光。
无佛称尊鸡足老,与天孰大夜郎王。
蛮娘乍隐溪花笑,番客遥怀瘴草香。
秘药如山砂似镞,试探何处有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