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正日临朝

七府璿衡始,三元宝历新。
负扆延百辟,垂旒御九宾。
肃肃皆鹓鹭,济济盛簪绅。
天涯致重译,日域献奇珍。

作品评述

《奉和正日临朝》是唐代颜师古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给出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七府的玉琢才刚刚开始,三元宝历又更新。
负责驾车引领百官,佩戴玉冠迎接九宾。
恭敬地站立在一旁的,都是飞翔的鹭鸟。
整齐排列的是头戴簪绅的多位贵族。
从天涯海角奉来了,日本献上一些珍奇的物品。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唐代朝会上的盛况,以及日本使者献上的礼物。文中描述了七府之玉琢和三元宝历之新,并赞美了朝会上许多高级官员的仪态庄重。最后,诗人称赞从遥远的天涯海角送来的珍奇物品,展示了唐朝对外交往的广泛视野。
这首诗具有庄重肃穆的氛围,通过描绘举行朝会的场景来展现唐代的繁荣和强盛。同时,诗人对于外交和对外交流的态度也得到了表达和赞美。

赏析:
这首诗以较为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唐代朝会的隆重场景和外交交往的盛况。其中,七府和三元宝历象征着朝会的重要性,负责引领百官的车辆和被佩戴玉冠的九宾展示了朝廷的威严。而文中出现的鹓鹭和盛簪绅则突出了贵族的尊贵地位。
诗的最后两句烘托了朝会上礼品的珍奇和稀有之处,体现了唐朝对外交流的广泛和开放态度。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唐代盛世的讴歌和对外交往的喜悦。

作者介绍

颜师古(581年~645年),名籀,字师古,隋唐以字行,故称颜师古,雍州万年人,生于京兆万年(今西安),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唐初儒家学者,经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历史学家。颜师古是名儒颜之推之孙、颜思鲁之子。少传家业,遵循祖训,博览群书,学问通博,擅长于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他还是研究《汉书》的专家,对两汉以来的经学史也十分熟悉。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颜师古随从太宗征辽东,途中病故,终年65岁,谥曰“戴”。墓地位于今山东省兰陵县芦柞镇前芦柞村东南。

颜师古的家族介绍

  家族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颜回,历史祖父颜之推为南北朝时的著名学者,先后仕于梁、北齐、北周,终于隋,于是家居关中,遂为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颜之推学识渊博,尤善《周官》、《左传》,著有文集30 卷、《颜氏家训》20 篇,并行于世。颜之推从山东辗转跋涉到关中,跨越了南北阻隔,在读书治学的实践中,发现了不少典籍在流传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语言因古今、地域的不同而出现的差异,他对这些问题作了开创性的探讨,把这些心得与其他内容一并写入《家训》以备子孙遵循。

  颜师古的父亲颜思鲁,以儒学显名,撰有《汉书决疑》。武德初年他为秦王府记室参军事。师古受家学熏陶,博览群书,精训诂之学,善作文章。隋仁寿年间,经人举荐,授安养尉之职。后因失职罢归长安,此后长达十年未能调任新职,迫于生计,以授徒为生。

  颜师古兄弟四人。二弟颜相时,三弟颜勤礼,字敬之,颜真卿曾祖,幼而朗悟,识量宏远,工于篆籀,尤精训诂,与两兄师古、颜相时同为弘文、崇贤两馆学士,校定经史。四弟颜育德,任太子通事舍人,于司经校定经史。

颜师古的生平

  颜师古是名儒颜之推的孙子、颜思鲁的儿子。少传家业,遵循祖训,博览群书,学问通博,擅长于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他还是研究《汉书》的专家,对两汉以来的经学史也十分熟悉。

  隋文帝仁寿年间,由尚书左丞李纲举荐,任安养县(今湖北襄樊)尉。尚书左仆射杨素见其年少,问他:“安养剧县,子何以治之?”颜师古回答:“割鸡焉用牛刀。”杨素惊其夸口。后来果然以政绩突出闻名。后因坐事免职居长安,十年不得官,家贫,以教授为业。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入关,颜师古从父至同州朝邑长春宫谒见,被授予朝散大夫之职。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王朝,拜颜师古为敦煌公府文学,转起居舍人,再迁中书舍人,掌机密,专典皇帝诏敕。军国政务等重大诏令皆出于颜师古之手,其文才当时未有敢于与其相比者。颜师古勤于政事,又擅长文辞,其所拟制诰册奏之工整美好,名冠当时。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即皇帝位,颜师古被擢为中书侍郎,封琅琊县男。后坐事两次被贬。颜师古聪敏好学,精于训诂。

  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颜师古被任命为秘书少监,专管校定古书的工作,每遇疑惑不解的奇文难字,他都能一一辨析,并说明其本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颜师古奉诏与博士撰写成《五礼》,进爵为子。后又奉太子承乾之命注《汉书》。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书成,进秘书监,以文学入选崇贤、弘文两馆学士。《汉书注》是颜师古晚年力作,在审定音读、诠释字义方面用功最多,成绩最大,解释详明,深为学者所重。当时即有“杜征南(杜预)、颜秘书(颜师古)为左丘明、班孟坚忠臣”之称誉。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颜师古随从太宗征辽东,途中病故,终年65岁,谥曰“戴”。墓地位于今山东省兰陵县芦柞镇前芦柞村东南。

 

诗词推荐

长爱碧栏干影,芙蓉秋水开时。脸红凝露学娇啼。霞觞熏冷艳,云髻袅纤枝。烟雨依前时候,霜丛如旧芳菲。与谁同醉采香归。去年花下客,今似蝶分飞。

走城郭,摇铃铎。堂前吃生菜,触著驴性发。勘破河阳木塔,擒下临济小卒。嫌却镇州一城人,铎声已远青天阔。

我昔采药华山峰,群山一视青童童。或从暮霭见一线,知是鄞江源甬东。娄东今见披裘者,浮江昔在鄞江中。钓竿每裁鄮山竹,台笠独染蓬莱松。向人只说鄞江好,似有江水蟠胸中。鄞江山水带瓯越,昼夜海日涵虚空。青天时截螮蝀雨,白波或起鲤鱼风。潭云不碍山水色,百里尚见渔人踪。

忆昔游君父子间,高才穷力莫追攀。读书众壑归沧海,下笔微云起太山。幼嗣尚存宗武在,遗文难附所忠还。荒丘衰草埋双璧,兀坐空斋涕自潸。

天地生万物,其间人最灵。既为人之灵,须有人之情。若无人之情,徒有人之形。

道州民,多侏儒,长者不过三尺馀。市作矮奴年进送,号为道州任土贡。任土贡,宁若斯,不闻使人生别离,老翁哭孙母哭儿。一自阳城来守郡,不进矮奴频诏问。城云臣按六典书,任土贡有不贡无。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无矮奴。吾君感悟玺书下,岁贡矮奴宜悉罢。道州民,老者幼者

四郊丰稔听歌农,尊俎无劳为折冲。且向座中成落魄,肯将天下议中庸。满衣柑雾香分饤,百瓮梨云暖破封。华发醉来搔欲短,灯前披影看鬔松。

孟夏气候好,林塘媚晴辉。回渠转清流,藻荇相因依。丛薄起疏籁,众鸟鸣且飞。高城带落日,光景酣夕霏。即事远兴托,抚己幽思微。超摇弄柔翰,徙倚弦金徽。美人邈云眇,志愿固有违。丹青傥不渝,与子同裳衣。

北眺逼山樊,南瞻近津浒。登兹一消忧,信美仍吾土。

金锡飞来日,灵鳌负地形。涛翻四面白,寺裹一山青。海月窥檐箔,天风语塔铃。倦怀思煮茗,谁与汲中{左氵右霝}。

张君何为者,业文三十春。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为诗意如何,六义互铺陈。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读君董公诗,可诲贪暴臣。读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读君勤齐诗,可劝薄夫敦。上可裨教化,舒之济万民。下可理情性,卷之善一身。始从青衿岁,迨此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江南山深冬日暖,湖冰无澌湖水满。幽林晚径断人行,落尽梅花春不管。山茶花发争芳菲,翠翎蜡觜相光辉。烟生锦屿寒犹恋,雪满银塘夜未归。疏林落羽纷凌乱,回首青霄各分散。溪上鸳鸯独有情,春来冬去长为伴。

浦江方此几人家,生事高低各有涯。安得巨灵开二岭,放教仁术过金华。

横波一网腥城市,日暮江空烟水寒。当时万事心已死,犹恐鱼作故时看。

世德公高裔,家声相国孙。饰儒成吏事,训子服忠言。道直躬难进,流长庆有源。椎牛方返葬,纳驷已高门。

槐阴日色薄,桐叶雨声长。林下有余适,城中无此凉。浮瓜寒水碧,斸药小鉏香。未许陶潜达,华簪何足忘。

朔风凛高秋,黑雾翳白日。汉兵来伐胡,饮马长城窟。古来长城窟,中有战士骨。骨久化为泉,马来吃不得。闻说华山阳,水甘春草长。

颜回饮瓢水,陋巷卧曲肱。盗跖厌人肝,九州恣横行。回仁而短命,跖寿死免兵。愚夫仰天呼,祸福岂足凭。跖身一腐鼠,死朽化无形。万世尚遭戮,笔诛甚刀刑。思其生所得,豺犬饱臭腥。颜子圣人徒,生知自诚明。惟其生之乐,岂减跖所荣。死也至今在,光辉如日星。譬如埋金玉,不耗

睡觉五更钟,正好深提省。只看如今梦几般,觉后原无影。明暗若从来,且道来从甚。不是空生不是根,认取真如性。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