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洞二首和李节推

风转鸣空穴,泉幽泻石门。
虚心闻地籁,妄意觅桃源。
过客诗难好,居僧语不繁。
归瓶得冰雪,清冷慰文园。
山前雨水隔尘凡,山上仙风舞桧杉。
细细龙鳞生乱石,团团羊角转空岩。
冯夷窟宅非梁栋,御寇车舆谢辔衔。
世事渐艰吾欲去,永随二子脱讥谗。

作品评述

诗词:《风水洞二首和李节推》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风转鸣空穴,泉幽泻石门。
虚心闻地籁,妄意觅桃源。
过客诗难好,居僧语不繁。
归瓶得冰雪,清冷慰文园。

山前雨水隔尘凡,山上仙风舞桧杉。
细细龙鳞生乱石,团团羊角转空岩。
冯夷窟宅非梁栋,御寇车舆谢辔衔。
世事渐艰吾欲去,永随二子脱讥谗。

中文译文:

风吹动着空洞,山泉流淌在石门中。
虚心倾听大地的声音,妄想寻找桃源的乐土。
过往的客人很难写出好的诗,居住的僧人语言并不繁琐。
回到自己的居所,从瓶中得到冰雪,清冷地慰藉着我的心灵园囿。

山前的雨水将尘俗遮断,山上的仙风吹舞着松柏。
细小的龙鳞在乱石中生长,团团的羊角转动在空岩上。
冯夷窟宅并非高大的梁柱,抵御寇敌的车舆已经放下缰绳。
世事渐渐艰难,我想离去,永远跟随我的两个儿子,摆脱人们的非议和谗言。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李节推的作品,描绘了一个隐居山林的境界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之情。诗中通过描绘山水景物和表达自己的心境,展示了苏轼对自然和清静生活的向往。

首两句"风转鸣空穴,泉幽泻石门"描绘了山洞中的风声和泉水的流淌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声音的敏感和对清幽环境的渴望。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桃源的向往,但认识到这种妄想是无法实现的。

下半部分的描写,通过山水景物的对比,表达了苏轼对尘世烦扰的厌倦之情。"山前雨水隔尘凡,山上仙风舞桧杉"形容了山前的雨水将尘俗与自己隔绝,而山上的仙风则让松柏摇曳如舞,展示了自然界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对比。

接着,诗人描绘了洞穴中的龙鳞和羊角,通过这些形象的生动描绘,表达了隐居的自由和与尘世的彻底分离。

最后两句"世事渐艰吾欲去,永随二子脱讥谗"表达了苏轼对世事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希望能与他的两个儿子一同远离非议和谗言。

《风水洞二首和李节推》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描绘了他对隐居山水之间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之情。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风吹转动空洞,
泉水静静流入石门。
虚心倾听地之音韵,
妄想寻找桃源的乐土。
过客难以写出佳作,
僧人居住的言语简洁。
回到家中,从瓶中取出冰雪,
清冷地慰藉着文人的园囿。

山前的雨水隔绝了尘俗的世界,
山上的仙风舞动着松柏。
细小如龙鳞的生长在乱石间,
团团如羊角的旋转在空岩上。
冯夷所居非梁栋之宅,
车舆已不再用于御寇。
世事渐渐艰难,我欲离去,
永远跟随我的两个儿子,摆脱诽谤和中伤。

诗意和赏析:
《风水洞二首和李节推》是苏轼以山水为背景,表达自己隐居山林的愿望和对尘世繁华的返璞归真之情的作品。

诗的前两句"风转鸣空穴,泉幽泻石门"描绘了山洞中风声和泉水声的动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声音的敏感,对清幽环境的向往。而接下来的"虚心闻地籁,妄意觅桃源"表达了对桃源乐土的无限憧憬,但作者也知道这种妄想是无法实现的。

诗的下半部分通过山水景物的对比,表达了苏轼对尘世繁华的厌倦之情。"山前雨水隔尘凡,山上仙风舞桧杉"形容了山前的雨水将尘俗与自己隔绝,而山上的仙风则使松柏摇曳舞动,呈现了自然界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的鲜明对比。

紧接着,诗人描述了洞穴中龙鳞和羊角的景象,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隐居生活的自由与与尘世的彻底分离。

最后两句"冯夷窟宅非梁栋,御寇车舆谢辔衔"表达了苏轼对世事的艰难感到厌倦,他希望能够离开纷扰,永远与他的两个儿子一同摆脱别人的诽谤和中伤。

整首诗以山水景物为背景,以对比的手法展示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繁华的厌倦。这首诗词以婉约的笔调表达了苏轼内心的忧愁和对自然清静的渴望,同时也抒发了对世事繁杂的不满,寄托了对真实自我的追求。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扁舟今日去,昨夜月添愁。诗满湘波上,名高庾岭头。友朋千载事,今古一般秋。石鼓多遗刻,君能寄雁不。

碧篠珍丛北户阴,时时天籁著风琴。体中痴黠何须判,一夜甘为洛客吟。

朔风吹玉满天涯,旷望平林处处花。袖手冬窝无事客,不分疆界是谁家。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本分家风,寻常日用,何方不是林泉。饥餐渴饮,任运度流年。行止非人所及,休思算、好弱由天。君知麽,一身尚假,万事岂牢坚。些儿穷活计,寂寥潇洒,有口难言。箪瓢不置,那得买山钱。且恁腾腾兀兀,任从他螳战蜂喧。真清乐,松间步月,石上枕书眠。

醉来中岁里,那复有童心。只觉忘人我,何为更古今。山河秋兀兀,星露夜愔愔。惆怅惟陶阮,悬知磊磈襟。

□作蛩吟肩耸山,了无萦系一生閒。梦回春草池塘外,诗在梅花烟雨间。但得双眸长炯炯,从教两鬓自斑斑。此身穷达何消问,天道乘除去复还。

云萧索,田风拂拂,麦芒如篲黍如粟。关中父老百领襦,关东吏人乏诟租。健犊春耕土膏黑,菖蒲丛丛沿水脉。殷勤为我下田租,百钱携偿丝桐客。游春漫光坞花白,野林散香神降席。拜神得寿献天子,七星贯断姮娥死。

饮茶作别出萝门,相送犹怀握手温。断雁几时归缀字,浮萍随处卧生根。秋风窗外拥芦雪,梦冷床头堕月魂。麈柄年来疲转徙,却思红颗共炊盆。

朔风吹玉满天涯,旷望平林处处花。袖手冬窝无事客,不分疆界是谁家。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西颢沆砀,执矩司秋。诹言协灵,时祀也修。礼有荐献,爰视公侯。秩而祭之,百福是遒。

云屏屏断乱山稠,中有青螺百尺修。拔萃出群高地步,导前拥后作班头。上连霄汉不盈尺,俯视冈陵总下流。吾道与君亦相似,功会一篑便相侔。

天上瑶池覆五云,玉麟金凤好为群。不须更饮人间水,直是清流也汗君。

竹瘦门逾静,楼高山太低。白烟青树走,细雨大江迷。野水东西流,园蔬上下畦。僧无城市去,岩有鬼神栖。

一瓶一钵是生涯,来扣枢扉带砺家。宠服降从丹凤阙,禅房归掩赤城霞。五芝岩下传心印,八桂峰前散雨花。还伴白云重到此,会看恩馆筑堤沙。

江上雪初消。暖日晴烟弄柳条。认得裙腰芳草路,魂消。曾折梅花过断桥。潘鬓为谁凋。长恨金闺闭阿娇。遥想晚妆呵手罢,天饶。更傍珠唇暖玉箫。

紫气天元出故关,大明先照九垓间。鳌山海上秦娥去,鲈脍江边齐掾还。青帝郊坰平似砥,主人阶级峻如山。蟠桃树在烟涛水,解冻风高未得攀。

危言危行古时人,归向西山卧白云。买宅尚寻徐处士,餐霞终访许真君。容颜别后应如故,诗咏年来更不闻。今日城中春又至,落梅愁绪共纷纷。

尧夫非是爱吟诗,安乐窝中无所为。古道白头无处用,今时青眼几人知。嵩山洛水长相见,秋月春风不失期。筋力虽衰才思壮,递年比较未尝亏。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