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园十咏 桃蹊

繁花亦何言,人至迹愈显。
因石自高下,缘源屡回转。
莺啼阴久匝,雨霁苔犹浅。
渔父欲问津,烟中闻鸡犬。

作品评述

《邹园十咏 桃蹊》是明代袁凯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繁花亦何言,人至迹愈显。
因石自高下,缘源屡回转。
莺啼阴久匝,雨霁苔犹浅。
渔父欲问津,烟中闻鸡犬。

诗意:
这片繁花,无言地表达着什么?人的足迹越发显得明显。因为石头的高低,人们的脚步不断上下移动。莺鸟长时间地在枝头啼鸣,雨过后,地上的苔藓仍然浅浅的。渔父欲求渡过河津,从烟雾中听到了村庄中的鸡鸣狗吠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桃蹊上的景象,通过对自然和人类活动的描写,传达了深邃的诗意。诗中的繁花无声,但却在无声中表达着某种情感或意义,引发读者对自然界的思考。人们的足迹愈加显得明显,暗示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生的痕迹,给人以启示和警示。石头的高低使人们的步伐上下起伏,这种起伏的运动也可以理解为生活中的起伏和变化。莺鸟长时间的啼鸣,雨过后苔藓仍然浅浅的,表达了自然界在时间中的循环和持续变化。最后,诗中的渔父欲求渡过河津,从烟雾中听到村庄中的声音,展示了人类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时间和自然的思考。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意,同时也能够产生自己的联想和体悟,进一步丰富了诗词的意境。

诗词推荐

浊醪儿辈尚能谋,本勿惊忧且勿愁。不肯前朝峨豸角,可于当世较蝇头。永无紫绶金章梦,甘与青鞋布袜休。旦夕贼平岁中熟,茅柴杯外更何求。

闻话维城刺史尊,关西夫子是师门。太清不取班超论,坚白宁同惠子言。棐几萧然心似寄,银钩精甚势如骞。政成归报蘧庐子,常使甘棠庇本根。

桑抽稚绿麦生歧,男女新年解谷丝。老至已怜同甲少,业成未觉见丁迟。槿篱日薄鸡豚散,花邬春深燕雀知。却怪闲情消不尽,据床长咏《竹枝词》。

遥忆故园春到了。朝来枝上闻啼鸟。春到故园人未到。空眊B667。年年落得梅花笑。且对芳尊舒一啸。不须更鼓高山调。看镜依刘俱草草。真潦倒。醉来唱个渔家傲。

天下最佳处,惟二室三川。一气所融结,何地无云烟。忆游古南安,倦憩大观前。士洲与三岛,渺莽云水连。追随子邵子,飞步山房巅。醉归迷夕霭,笑歌呼渡船。于今诗箧中,秀色余芳鲜。永愿借一壑,抱耒耕石田。不学谷口隐,姓名京师传。邂逅大冯君,为我开愁边。烟霞粲画本,风月

监燕京马哈马拉尹镇阳,扬从道尹晋,霍邑邢叔亨,簿乡张时敏,仙尉襄陵陈德新,儒学论忻州王秉钧,共祀岱岳庙。叔亨走笔书木兰花慢数篇,音韵铿锵,意象豪宕,刺军政之得失,滔滔缕缕,若大河之出昆仑,恒星之丽碧虚,水镜之析埃漠,令人心怀洒然,愈吮而味加,铭心而口口,可

因游樵子径,底事因缘定。不唱葛藤歌,打个直截令。

范公当晶守江滨,本是西清献纳臣。潇洒溪山潇洒郡,太平天子太平民。棠郊遗爱今仍在,竹榭高吟迹忆陈。还忆开元宋开府,相望彷佛见精神。

依依牛马辨平沙,三日扁舟近祝家。明日扬颿应复驶,蒸云散乱作风花。

久雨不晴,才晴又雨。天道变化,万物得所。云门老汉,不在里许。

榴破猩肌血,萱开凤尾黄。旧间风簟雪肌凉。一枕浓香。魂梦到巫阳。云描瑶草,莲腮洗玉浆。碧梧深院小藤床。此意一江春水正难量。

玉溪一别十年馀,北绾铜章西辟书。寄语湖山好相待,苍颜归日骇禽鱼。

占宽闲,锄浩渺。船舣水村悄。非雾非烟,生气覆瑶草。蒙茸数亩春阴,梦魂落寞,知踏碎、梨花多少。听孤啸。山浅种玉人归,缥缈度晴峭。鹤下芝田,五色散微照。笑他隔浦谁家,半江疏雨,空吟断、一犁清晓。

汉天云静,望一星飞过,湘南湘北。当是郴山猿鹤梦,唤起日边消息。羽扇纶巾,浩然乘兴,此意无人识。扁舟千里,但闻清夜横笛。记得天上人间,去年今日。曾作称觞客。明月风烟依旧似,只觉蓬莱悬隔。更恐明朝,诏黄飞下,趣驾冲霄翼。衮衣剑履,望公长在南极。

自得沧江胜,归来伴鹤龟。晚年尤好易,暇日且论诗。欲问更生佛,非关二竖医。诸生毋试袂,公训有余师。

周穆八荒意。汉皇万乘尊。淫乐心不极。雄豪安足论。西海宴王母。北宫邀上元。瑶水闻遗歌。玉杯竟空言。灵迹成蔓草。徒悲千载魂。

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屋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

地下若逢中执法,为言今日再升平。

雨映行宫辱赠诗,元戎肯赴野人期。江边老病虽无力,强拟晴天理钓丝。何日雨晴云出溪,白沙青石先无泥。只须伐竹开荒径,倚杖穿花听马嘶。

入牖方嗟揽不盈,步檐始觉映前荣。□摧岂是同胡骑,阵偃由来学汉兵。滟滟影分金镜彩,纤纤形带汉钩明。多情天上张京兆,何事双蛾画不成?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