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倾一百三十三首

身心一如,身外无余。
长安虽乐,不是久居。

作品评述

《偈倾一百三十三首》是宋代释法薰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身心合一的境界,主张超越世俗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身心如一,没有任何多余之物。
即便长安城充满欢乐,也不是长久之住处。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它强调了身心合一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只有当我们摆脱了欲望的束缚,将身体和思维纯粹地融为一体时,才能达到真正的内心宁静。诗词中的长安虽然被描绘为一个充满欢乐的地方,但作者却认为这种欢乐只是短暂的,不值得长久停留。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释法薰的思想。他通过对身心合一的境界的描述,传达了追求内心平和与宁静的价值观。他认为人们应该超越世俗的纷扰,放下欲望的执念,摆脱情感的困扰,以达到内心的自在和解脱。他用简短的文字表达了这种思想,使读者能够迅速理解和领悟其中的道理。

诗词中的长安虽然被描述为一个充满欢乐的地方,但作者却并不认同这种欢乐的价值。他认为这种欢乐只是短暂的,无法带来长久的满足和内心的宁静。通过这种对欢乐的质疑,作者启发人们要超越物质欲望的追求,寻求更深层次的内心安宁。

总之,《偈倾一百三十三首》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释法薰对身心合一和内心宁静的追求。这首诗词引导人们超越物质世界的迷惑,寻求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它提醒我们要珍惜内心的宁静,超越欲望的束缚,以获得真正的自在和解脱。

诗词推荐

温柔之教,政治之源。瞽能诵兮可以谏,士不学兮无以言。盖成衰之所系,故讽谕之攸存。惟圣心兮垂思,永大庇兮元元。

每逢佳节何曾坐,唯有今年不得游。张邴卧来休送客,菊花枫叶向谁秋。

封了词头遶砌行,些君相伴最多情。西垣不宿还堪恨,辜负夜窗风雨声。

胜境名标第五天,殊庭佳气蔼非烟,鼓钟与看千人会,玉石难分十种仙。幽壑旧传灵药富,苍崖曾现宝光圆。尘劳未决丹梯急,只得虚堂一夜眠。

义方堂上看,窗户翠玲珑。砚里云坛月,席间淇水风。清声随地到,直节与天通。庭玉森如笋,干霄雨露功。

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 欲闻所戚戚,感激强起颜。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夜袭燕支虏,更

森木蝉初噪,淡烟梅半黄。睡起傍檐隙,墙梢挂斜阳。鱼跃浮萍破处,碎影颠倒垂杨。晚庭谁与追凉。清风散荷香。望极霞散绮,坐待月侵廊。调冰荐饮,全胜河朔飞觞。渐参横斗转,怀人未寝,别来偏觉今夜长。

秋风萧萧洛川渡,水碧沙寒飞白鹭。波头伐木欲成梁,落日樵苏下山去。山头九月雪一尺,山民燃薪当襦胯。石田收薄妇子饥,岁晚苦寒安可度。

流落常嗟胜会稀,故人相遇菊花时。凤笙龙笛数巡酒,红树碧山无限诗。尘土十分归举子,乾坤大半属偷儿。长杨羽猎须留本,开济重为阙下期。

偶为西湖万山出,三省兴中歌西勿。中庸公子惠新诗,句里韩筋犹柳骨。文章感慨须和平,能泣鬼神风雨惊。和声似鸣国家盛,送东野序序文鸣。西野文鸣东野法,积中和顺英华发。我诗不作效岛寒,曾诛莓苔随意踏。谁道杨花本无才,天展湖山图画开。何须更问逋之觅,夜深明月半窗梅。

一夕秋风至,天空雁忽来。露漙阶下草,月落掌中杯。故国书难到,他乡客未回。坐怜砧杵急,寒柝又相催。

岩根商舸集高桅,岩顶朱门小殿开。未信瀛洲环弱水,始知鳌背负蓬莱。青山到海重重小,白鸟随潮两两来。坐久松风吹骨冷,此身浑觉在瑶台。

灵砂九转炼金顽,留得丹泉在此间。明月清风谁管领,洞天福地占幽闲。岩巅雪涌金波立,石罅潮生银屋翻。句续坡仙怀古意,梅花也觉带欢颜。

寒梅不自重,辄花桃李先。矫枉有佳菊,最後众芳妍。各因一时美,难以相嗤怜。物理固若是,士林亦宜然。夫子南国俊,声猷推妙年。数奇晚方偶,参军古龙川。龙川虽云远,风物号清鲜。罗浮不相下,颉颃巉荒天。云鬓二三子,聊足奉周旋。行矣试老拳,归欤远翔骞。

千里三年别,轮肠日万周。交亲谁得似,声气早相求。把手儿能笑,开樽妇可谋。天寒须且住,未放剡溪舟。

云无又有之,细亦不毫丝。未许迎眸数,才容洒面知。积能成树滴,散忽被风吹。野烧痕初动,春鞭政要诗。

江行初见雪中梅,梅雨霏微棹始回。莫道无人肯相送,庐山犹自过湖来。

夕阳明远帆,高浪兀孤屿。绵绵淮山来,闪闪沙鸟去。落木两山家,炊烟南北渡。眉伸击汰行,梦愕阻风处。

终朝役役晚来闲,识破浮生一梦间。挈榼去沽深巷酒,倚楼贪看夕阳山。月临江馆人横笛,风折芦花雁度关。堪羡渔翁无检束,扁舟占断白云湾。

玄鲫随钩诚养亲。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