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日花下闲看

十里香尘扑马飞,碧莲峰下踏青时。
云鬟照水和花重,罗袖抬风惹絮迟。
可便无心邀妩媚,还应有泪忆袁熙。
如烟如梦争寻得,溪柳回头万万丝。

作品评述

《上巳日花下闲看》
十里香尘扑马飞,
碧莲峰下踏青时。
云鬟照水和花重,
罗袖抬风惹絮迟。
可便无心邀妩媚,
还应有泪忆袁熙。
如烟如梦争寻得,
溪柳回头万万丝。

诗人吴融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上巳节(即清明节)的景象和自己对逝去恋人袁熙的思念之情。

中文译文:
上巳日,十里香尘轻轻地扑向马蹄飞起,
在碧莲峰下,踏青的时刻。
云鬟的倒影映在水中,与花儿共同绽放,
轻罗袖被风儿吹起,慢慢地拖延。
我没有心思去显露妩媚的风情,
但仍会念起袁熙,那些泪水止不住。
如同烟雾一样,如同梦幻一般,我努力寻找,
溪边的柳树回头看着,万丝柔情。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明节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十里香尘轻飘的场景,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他通过描写云鬟照水和花儿绽放的情景,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诗人用罗袖被风儿吹起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心事重重的心情。他没有心思去展示妩媚的风情,而是默默地怀念着逝去的袁熙,泪水时常涌上心头。最后,诗人以如烟如梦的形象,寻觅着袁熙的踪迹,溪边的柳树仿佛回过头,像是传达着柔情和思念。整首诗以细腻、柔美的意境,展示了诗人的情感和对逝去时光的回忆之情,深深地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作者介绍

吴融,字子华,越州山阴人。龙纪初,及进士第,韦昭度讨蜀,表掌书记,累迁侍御史。去官依荆南成汭。久之,召为左补阙,拜中书舍人。昭宗反正,造次草诏,无不称旨,进户部侍郎。凤翔劫迁,融不克从,去客阌乡,俄召还翰林,迁承旨卒。有《唐英集》三卷,今编诗四卷。

诗词推荐

昭昭有唐,天俾万国。列祖应命,四宗顺则。申锡无疆,宗我同德。曾孙继绪,享神配极。三年禅社首祭地祗乐章八首”,署名“太常少卿贺知章作”。其中第 八首《灵具醉》为源乾曜所作,不录。

旌旗直指阵云开,文驷雕轩寿母来。万古欢呼和气荡,胡儿不战倒戈回。

满湖高柳摇风,坐看骤雨来湖面。跳珠溅玉,圆荷翻倒,轻鸥惊散。堂上凉生,槛前暑退,罗裾凌乱。想东山谢守,纶巾羽扇,高歌下、青天半。应记狂吟司马,去年时、黄花高宴。竹枝苦怨,琵琶多泪,新年鬓换。常恐归时,眼中物是,日边人远。望隋河一带,伤心雾霭,遣离魂断。

云汉成章湛露晞,都门宴饯羽觞飞。谢安不复东山去,争似阿衡得谢归。

海县一廛市,天地一郛郭。跼蹐碍高厚,而况自羁络。末俗竞芒忽,讼纸霜叶落。平心作巨帚,一扫付清廓。无事我所得,超然解尘缚。天净镜磨垢,日炫眼刮膜。野水照曳杖,山烟荐飞屩。清朋璠玙姿,兴寄相领略。世间出世间,秋风古兰若。翠巘拂觚棱,紫苏滥关钥。晨钟隐町疃,香雾

只把文章谒帝居,便从平地蹑空虚。分明有个上天路,何事儿孙不读书。

学人不了用修行,只应步步踏阴坑。大光普照盲无识,非时不共野狐争。

津亭风雪霁,斗酒留征棹。星传指湘江,瑶琴多楚调。偏愁欲别处,黯黯颓阳照。

馨香惟后德,明命光天保。肃祀崇圣灵,陈信表黄道。玉戚初蹈厉,金匏既静好。介福何穰穰,精诚格穹昊。

赐花新剪茜香罗,篸遍乌纱未觉多。花重纱轻人更老,抬头不起奈春何。

芙蓉峰插最高峰,上有仙台近碧空。不惮攀萝登绝顶,俯盾尘世一樊笼。

色淡而清,节香而贞。隐德不耀,咀华含英。君子同其芳洁,写真不堕丹青。宜乎孕潇湘幽楚之灵。

剑栈高寒潦水空,儿心片片趁归鸿。喜闻禅观如黄薜,想见仙风过赤松。利慾无厌骑鹤客,功名有定赋狙翁。万锺不博斑衣乐,已判身为邴曼容。

肃肃先师庙,依依胄子群。满庭陈旧礼,开户拜清芬。万舞当华烛,箫韶入翠云。颂歌清晓听,雅吹度风闻。澹泊调元气,中和美圣君。唯馀东鲁客,蹈舞向南熏。

玉腕摇轻楫,红莲暗绿波。花深欲无语,棹转忽闻歌。

陌上三月时,柔桑多绿枝。携筐行采叶,日暮畏蚕饥。君来驻车马,相逢在桑下。谩说同心言,不是知音者。君贵多辉光,妾贱无红妆。自信田间妇,难从天上郎。长安画楼宇,无限如花女。使君当早归,莫共罗敷语。

湖面平随苇岸长,碧天垂影入清光。一川风露荷花晓,六月蓬瀛燕坐凉。沧海桴浮成旷荡,明河槎上更微茫。何须辛苦求人外,自有仙乡在水乡。

玉轴牙签焕宝章,簪绅侍列映秋光。宴开芳阁儒风盛,坐对蓬山逸兴长。稽古右文惭菲德,礼贤下士法前王。欲臻至治观熙洽,更罄嘉谋为赞襄。

余月雨新歇,风日亦已和。佳木颇秀整,好鸟仍啸歌。今我苦不乐,如此春意保。喧寂有异境,穷达元同科。此道贵坚壁,外物将倒戈。有慨怀古人,执柯能伐柯。

只道今春不肯晴,已晴谁遣不郊行。忍违花底提壶语,不虑屋头鸠妇鸣。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