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象岑上人

宴坐凌霄峰顶寺,时时音信得相闻。
十年寥落长为客,四海交游少似君。
杨柳重青相送处,鹭鸶洁白自成群。
寒思会面知何日,百里溪山隔暮云。

作品评述

《寄象岑上人》是宋代释行海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我寄给岑上的朋友
宴会坐在凌霄峰的顶上,
时常收到你的音信。
十年来我孤独地做客,
四海交游的人很少像你这样。
杨柳翠绿的地方送别,
白色的鹭鸶自成群。
寒意使我们期待相见,
百里溪山隔着夕阳的云。

诗意:
这首诗以写信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岑上人的思念之情。诗中描绘了宴会坐落在高山之巅,作者时常收到岑上人的音信,这使得他们之间的联系依然紧密。然而,作者已经孤独地作客了十年之久,而在这期间,很少有人像岑上人一样与他交往。诗句中的杨柳和鹭鸶成群的景象,以及作者对相见所抱的渴望,都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寒意和对彼此重逢的期待。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思念之情。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诗人将自己的孤独和对友人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凌霄峰的顶上宴坐,象征着高山之巅的孤寂和清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孤独之情。诗中的杨柳和鹭鸶形成鲜明的对比,杨柳翠绿而多情,而鹭鸶白色而洁净,这给人一种寂寞与寒意并存的感觉。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期待能够与友人相见,但百里溪山和暮云的隔绝使得这个愿望变得遥远而渺茫。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在孤独中的等待和期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与外在环境相结合,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整首诗词情感真挚,意境优美,给人以深远的思考和共鸣。

诗词推荐

两本新图宝墨香,樽前独唱小秦王。为君翻作归来引,不学阳关空断肠。

三月前头二月天,湖亭雄绝富韶妍。石形卓砌虎蹲岸,樯影浸波龙卧渊。向日鲜明花曝锦,随风零乱柳飞绵。春来此地堪行乐,谁共赏心张雅筵。

几夕烧熏歇被绫,东南使部望前旌。武泥给板言如綍,汉庾临波粟似京。露橘千头丰岁籍,江鲈百尾饫盘鲭。计筹暂尔烦经画,囊橐行看用老成。

醉侣相邀爱早阳,小筵催办不胜忙。冲深柳驻吴娃幰,倚短花排羯鼓床。金凤欲为莺引去,钿蝉疑被蝶勾将。如何共是忘形者,不见渔阳掺一场。

灵不肯留,沛兮将归。王节猋逝,翠旗羔驰。顾瞻儜立,怅然佳期。蹇千万年,无故人斯。

待月长生殿,迎风太液池。兹颜欢乐日,圣德盛明时。

前年寒早热亦早,去年寒迟热亦迟。何曾寒暑有迟速,通融三年那兑支。人生何必早得意,芍药荣时牡丹瘁。荣枯迟速一笑休,顺风今日好行舟。

云路不可梯,天河不可航。人间心不足,意外事难量。瑶水宴周穆,月宫游明皇。干戈惊骏足,鼙鼓骇霓裳。岂不穷欢乐,那知成祸殃。神仙竟何益,抚卷空凄凉。

贫与病相约,贫来病亦来。有僧时馈药,无鬼敢输财。酒债偿仍欠,医书阖又开。安贫吾自爱,且遣病魔回。

莫染亦莫镊,任从伊满头。白虽无耐药,黑也不禁秋。静枕听蝉卧,闲垂看水流。浮生未达此,多为尔为愁。

兰麝香消委废宫,纷纷漠漠夕阳中。长门梦断金闺月,南国歌残玉树风。流水池塘春色去,绿阴庭院彩云空。西园半醉休回首,烟草凄凄雨正红。

猛势微开万里清,月中看似日中明。此时鸥鹭无人见,何处关山有客行。郢唱转高谁敢和,巴歌相顾自销声。江斋卷箔含毫久,应想梁王礼不经。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版本一)戴老黄泉下,还应酿大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版本二)

晨起偶无事,携筇出潭川。翩翩双凫飞,宛若导我前。林静滴残雨,村深澹寒烟。当春足膏泽,俯夏余清妍。野溜绿交贯,山花红接连。雄观发新奇,胜地穷攀缘。据石弄惊急,班荆荫连卷。幽怀脱尘拘,如超混芒先。向令作兴来,未必胜偶然。荣观事多乖,内取乐乃全。他时谁继游,此意

与物无营但欲眼,客来从笑腹便便。秋生淮海凉如水,得句还应梦阿连。

清世诗声出,谁人得似君。命通须有日,天未丧斯文。楚木寒连寺,修江碧入云。相思喜相见,庭叶正纷纷。

骎骎尘土久方还,直道谋身力愈难。靖节每嗟婴世网,漫郎何意出人间。风惊骇浪潜鳞伏,竹隐湾矶翠羽閒。好去杖藜穿蜡屐,伴云随月弄潺湲

肃雍长乐,克笃其庆。河洲茂德,沙麓让圣。是生睿哲,蚤隆丕运。钦称鸿宝,永膺天命。

忆荷公车荐,多惭识面求。惊心异生死,倒指十春秋。国士怀青眼,门生慨白头。束刍催老泪,东与大江流。

重阳不忍上高楼,寒菊年年照暮秋。万叠故山云总隔,两行乡泪血和流。黄茅莽莽连边郡,红叶纷纷落钓舟。归计未成年渐老,茱萸羞戴雪霜头。载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极宽。蜀国江山存不得,刘家豚犬取何难。张仪旧壁苍苔厚,葛亮荒祠古木寒。独对斜阳更惆怅,锦江东注似波澜。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