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墅杂赋(十六首)

幽事向谁夸,孤吟对晚沙。
浣衣江动月,系艇岸垂花。
行蚁如知路,归凫自识家。
一尊茅屋底,随意答春华。
¤

作品评述

《郊墅杂赋(十六首)》是明代诗人高启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幽事向谁夸,
孤吟对晚沙。
浣衣江动月,
系艇岸垂花。
行蚁如知路,
归凫自识家。
一尊茅屋底,
随意答春华。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郊墅中的幽静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自然的感悟。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随意态度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郊墅的景色和诗人的心境。首句“幽事向谁夸”,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孤独和内心的苦闷之情。接着,“孤吟对晚沙”,描绘了诗人在黄昏时分独自吟唱的情景,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孤独感。

下面两句“浣衣江动月,系艇岸垂花”,通过描绘江水中洗衣的景象和岸边垂下的花朵,展示了自然界的美丽和宁静。这些景物与诗人的内心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他的孤独和对自然的向往。

接下来的两句“行蚁如知路,归凫自识家”,通过描写蚂蚁和凫鸟的行为,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中小生物的敬佩之情。蚂蚁能够找到自己的路,凫鸟能够找到自己的家,这种自然的智慧使诗人感到敬畏。

最后两句“一尊茅屋底,随意答春华”,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由自在的态度。茅屋象征着朴素和自由,诗人希望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自在地回应春天的美好。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它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示了明代诗人高启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推荐

风义陶朱裔,斗南地此流。悬知禁厨脔,不赋畔牢愁。笔落无千载,谈间散百忧。尽抄新乐府,惜欠雪儿讴。

铜山鼓铸成何用,金谷荣华毕竟空。老子百年无长物,只留明月与清风。

欲买山园种菊花,此心荏苒负年华。几时三径成归计,今日重阳转忆家。落帽已惊微雪早,登楼为望白云斜。诗成卷起悲秋意,天阔风高未易涯。

宽博麻衣折角巾,疏慵不似少年身。白云半枕山中午,犹梦乘槎去问津。

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兰堂客散蝉犹噪,桂楫人稀鸟自来。独想征车过巩洛,此中霜菊绕潭开。

南国调寒杵,西江浸日车。客愁连蟋蟀,亭古带蒹葭。不返青丝鞚,虚烧夜烛花。老翁须地主,细细酌流霞。

春入山家,杖藜独步登岩岫。野花争秀。弄蕊香盈袖。对景开怀,莫遣双眉皱。春难久。乱红飞后。留得韶光否。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夹城门外好风光,曾醉君家碧玉觞。杨柳青旗连坐榻,杏花春色过邻墙。回鸾锦字新题句,睡鸭铜炉小篆香。酩酊不辞归路晚,银鞍骢马映斜阳。

久接江山境,曾论子姓文。於焉观内则,可以继前闻。榛栗严宾豆,苹蘩洁祀芬。有人言不朽,片石合摩云。

凄凄风露交,落叶满长陌。荆扉昼常闭,寂寂无行迹。东方有一士,素袍深可惜。时复墟曲中,载醪祛所惑。遥遥至南荆,此士再难得。

大乐和畅,殷荐明神。一降通感,八变必臻。有求斯应,无德不亲。降灵醉止,休征万人。

年少共怜含露色,老人偏惜委尘红。如何遂得心中事,每要花时不厌风。

何人熨冰纨,弄趁春昼晴。东风有底急,不容縠纹平。堤回柳阴直,鸥鹭时合并。无端棹讴发,惊飞度微明。山固以画胜,湖应以诗鸣。云烟小润色,草木同欣荣。忆昔二妙俱,中有五字城。打门看修竹,拄杖时一横。鳞差几飞观,幽花亦多情。老眼眩金碧,何年费经营。应怜处士家,鹤亦

故园处处都荒雨。寂寞蜗书户。人间春事杏桃花。独有诗人依旧、菊为家。老来犹解高叉手。遥上花前寿。华颠无分插花枝。乞取霜根风月、送将归。

元戎台鼎旧,大府节旄新。边候正无事,宾筵况得人。山寒太行晓,水碧晋祠春。斋让蒲萄熟,飞觞不厌频。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归来青壁下,又见满篱霜。转觉琴斋静,闲从菊地荒。山泉共鹿饮,林果让僧尝。时复收新药,随云过石梁。

八月奔涛,千尺崔嵬,砉然欲惊。似灵妃顾笑,神鱼进舞;冯夷击鼓,白马来迎。伍相鸱夷,钱王羽箭,怒气强于十万兵。峥嵘甚,讶雪山中断,银汉西倾。孤舟铁笛风清,待万里乘槎问客星。叹鲸鲵未剪,戈船满岸;蟾蜍正吐,歌管倾城。狎浪儿童,横江士女,笑指渔翁一叶轻。谁知道,

山上多曲木,涧底有劲草。乃知穷达性,多随势所到。此语自梦中,景物殊浩浩。颇逢平生人,叹息老非少。独不偶贵胜,昔见非吾好。语类紫芝歌,敢不勉蹈道。孰能憔悴予,著之视同袍。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