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评述
诗词:《与诸门生春日会饮繁台赋》
柳阴如雾絮成堆,又引门生饮古台。
淑景即随风雨去,芳樽宜命管弦开。
谩夸列鼎鸣钟贵,宁免朝乌夜兔催。
烂醉也须诗一首,不能空放马头回。
中文译文:
拂堤落柳幕如雾絮,春光引门生到古台。
美景随着风雨已逝去,芳酒应该让乐曲奏响。
别说铜鼎和钟声有多宝贵,还是免得朝阳乌鸟和夜里的兔子催促。
陶醉之中也要写一首诗,不要空着头马回去。
诗意及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王仁裕与一群门生在春日的繁台上会饮的场景。诗人写出了春天的美丽景色,柳树垂下的嫩绿丝绸般的枝条,如薄雾般细密;还有在古台上,引门生们一起品饮美酒的情景。诗人感叹着美景瞬息即逝,转眼间已随着风雨而去,这时我们应该要宴饮欢乐,让乐曲奏响,芳酒开怀,不可空放马头回去。
诗中还暗示了人生的短暂与流逝的无常。诗人说,“谩夸列鼎鸣钟贵”,指的是世俗荣华富贵之物是虚幻,不应该过分追求。而“宁免朝乌夜兔催”,意味着人生的时光已经匆匆流逝,不应再受到时间的催促。
最后一句“烂醉也须诗一首,不能空放马头回”,诗人表达了诗人应该在陶醉中写下一首诗,不能让美好的时光草草溜走,应该留下一点诗意的回忆。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清新,抒发了诗人对美景和快乐时光的珍惜与思考,诗中融入了对人生的独特观察和感慨,具有一定的哲理性。
作者介绍
王仁裕的生平
王仁裕(880-956)字德辇。其先祖太原人,祖父王义甫任成州军事判官时,迁居秦州长道县碑楼川(今礼县石桥乡斩龙村)。五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历事歧王李茂贞、前蜀、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官至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太子少保,病逝后诏赠太子少师。生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后周显德三年(956年)病逝开封宝积坊私第。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其孙王永锡护柩归葬故里,又隔13年后,即宋雍熙元年(984年)王仁裕门生、宰相李昉撰文《周故太子少师王公神道碑》,张贺书丹并篆额,王永锡立碑于石桥斩龙村祖茔。
王仁裕的介绍
五代十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一个乱世,诸侯王称霸,新旧藩镇割据四方,从中原腹地到四川盆地,从哈南两广至渭水流域,战伐之声昼息夜发,民众遭兵燹涂炭,流离失所……
在王仁裕长达四十四年的宦海仕途中,虽历经几代朝兴朝衰,皇权数次更迭,但终因其素有文名于秦陇之间而免遭后代同 乡人胡缵宗被罢黜回乡那样的厄运,于公元956年(同世宗显德 三年),以七十七岁高龄,终老于汴梁。
但从他于《全唐诗》中仅存的一卷诗歌和其他史料。可以看 出他在作为诗人的一生中的忧国忧民之心、希冀清明盛世的政治 理想和身处乱世满怀羁旅之苦的人生情怀,这使得他在五代十国史上成为一个颇具实力和影响的诗人和作家。《追寻“诗窖”遗珍——王仁裕文学创作研究》(蒲向明)是近年出版的研究著作。
《题麦积山天堂》是王仁裕留存的诗中写作较早的一首,这 也是他当秦州节度判官时的作品,诗曰:
蹑尽悬空万冈梯,等闲身共白云齐。
檐前下祝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
绝顶路危少人到,古岩松健鹤频栖。
天边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题。
诗从“万冈梯”、“白云齐”、“群山小”、“落日低”、“人少 到”、“鹤频栖”六个角度在描写麦积山巍峨险峻的自然景观的同 时,也抒发了他登万仍山而小天下,期望大展一番凌云壮志的美 好愿望。而在公元921年,年已四十二岁的王仁裕离开故乡到兴元 (今陕西汉中)任节度使判官时写下的《题斗观山》一诗,表达 的则是一个诗人离乡背井,前途未卜,既想抛却尘世之梦、拨宅 成仙,又眷恋着故土希冀有一个太平盛世的迷茫、痛苦的心境。
诗曰:
霞衣敬举醉陶陶,不觉全家住降霄。
拨宅只知鸡犬在,上天谁信路歧遥。
三清辽廓抛尘梦,八景云烟事早朝。
为有故办松柏健,露华凉叶铍金飘。
“当时若效还而楚,尺寸中华未前侵,”这则是公元928年,他再度南下兴文,瞻仰兴之南山淮阴侯庙时,感古怀念写下的诗句,从中不难看出他面对祖国河山支离破碎、民众深受其苫而痛心疾首的情感。
公元936年,石敬瑭取后唐而代之,建立后晋,王仁裕初为郎中,后升任谏议大夫。这期间,他曾奉命出使十国之一的南平国,途中,遇一书生因恃才傲物而遭全家坑杀之事,悲愤之余,他赋诗凭吊:
立马荒郊满目愁,伊人何罪死林丘。
风号古木悲长在,雨湿寒莎泪暗流。
莫道文章为众嫉,只应轻薄是身仇。
不缘魂寄孤山下,此地堪名鹦鹅洲。
我们可从感受到其中不仅有物伤其类的哀恸,更有对唐末五代干戈扰攘、武夫悍卒嗜杀成性的强烈不满和愤慨。
除诗歌而外,王仁裕的文章在当世亦堪称出类拔萃,独具特色和魅力。他著有《紫阁集》、《乘招集》、《王氏见闻录》、《玉堂闲话》、《人洛记》、《开元天宝遗事》,并辑有《国风总类》五十卷。其中《开元天宝遗事》以直录和写实笔法,记述了开元、天宝年间(公元713—765年)问的佚闻琐事,有人物特写,如名臣姚祟、宋璋、张九龄,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名流如大诗人李白等,同时也有写当时风俗时尚的《传书燕》、《鹦鹉告事》、《探春》等篇,对研究当时民风民俗很有资料价值。《玉堂闲话评注》是蒲向明搜集整理《玉堂闲话》的今存单行注本。可惜《王氏见闻录》大多早已散佚,已难见全貌,对于作为王仁裕后人的我们,已很难读到,不能说不是一件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