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子由欲得骊山澄泥砚

举世争称邺瓦坚,一枚不换百金颁。
岂知好事王夫子,自采临潼绣领山。
经火尚含泉脉暖,吊秦应有泪痕潸。
封题寄去吾无用,近日従戎拟学班。

作品评述

这首诗词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题目为《次韵和子由欲得骊山澄泥砚》。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举世争称邺瓦坚,
一枚不换百金颁。
岂知好事王夫子,
自采临潼绣领山。
经火尚含泉脉暖,
吊秦应有泪痕潸。
封题寄去吾无用,
近日従戎拟学班。

诗意:
这首诗词以描述骊山上的澄泥砚为主题,通过对砚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品质卓越的砚台的赞美和向往。同时,诗中也融入了对王夫子、秦朝的思念之情,体现了苏轼对历史的追忆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赏析:
首句“举世争称邺瓦坚”直接点明了诗的主题,邺瓦是古代著名的砚台,这句话形容邺瓦的坚固耐用,受到世人的广泛赞誉。接着,“一枚不换百金颁”,强调邺瓦的珍贵和价值,即使百金也难以换得。通过这两句,苏轼表达了对于高质量砚台的渴望和推崇。

接下来的两句“岂知好事王夫子,自采临潼绣领山”,则表达了苏轼对王夫子(指王羲之,东晋时期的书法家)的敬仰和称赞。王夫子以自然山水为题材创作山水画,苏轼将王夫子的艺术境界与自己对骊山澄泥砚的追求相联系,彰显了对艺术的共鸣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随后的两句“经火尚含泉脉暖,吊秦应有泪痕潸”则将诗情扩展到历史的回忆和感伤中。苏轼以砚台经历火烧仍保持温暖的形象,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同时联想到秦朝的兴亡,暗示着历史的沧桑和流转,以及人事如梦的感慨。

最后两句“封题寄去吾无用,近日従戎拟学班”,则展现了苏轼身处纷乱时局下的无奈和决心。他将自己的作品寄给别人,认为已经无用,表示自己决定近期从军,学习班插班生,表达了对社会动荡的回应和对自我价值的思考。

这首诗词展现了苏轼对高质量砚台的向往,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以及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通过砚台的描绘,诗词传递出诗人对于美好事物和传统文化的珍视,并且借此抒发了自己对于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和这首诗的中文译文如下:

举世争称邺瓦坚,
人人称赞邺瓦的坚固,
一枚不换百金颁。
就连一枚邺瓦也值百金。

岂知好事王夫子,
岂知善事的王夫子,
自采临潼绣领山。
亲自采取雄伟的临潼山作为画题。

经火尚含泉脉暖,
历经烈火仍保留温暖,
吊秦应有泪痕潸。
悼念秦朝的人定有悲伤的泪痕。

封题寄去吾无用,
题诗寄去已无用,
近日従戎拟学班。
近日决意从军学习班。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邺瓦砚台,表达了苏轼对高质量砚台的赞美和向往。他以邺瓦的坚固和珍贵来形容它的价值,同时也借此表达了对王夫子的敬仰,将王夫子的艺术境界与自己对砚台的追求相联系。在描述砚台经历火烧仍温暖的情景中,诗人联想到了秦朝的兴亡,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和人事的无常。最后,苏轼表达了自己对作品价值的怀疑,并决定近期从军,表达了对时代的回应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整首诗词展现了苏轼对砚台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敬重,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通过砚台的描绘,诗人传递出对美好事物和传统文化的珍视,并借此抒发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和决心。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乌帽翩翩九陌麈,枝藜谁记岸纶巾?遗簪见取终安用,弊帚虽微亦自珍。廊庙似闻怜老病,云山渐欲属闲身。墙隅苜蓿秋风晚,独倚门扉感慨频。

槛中红药趁春归,瓶里苛留三两枝。一片落来能恋我,叶梢阁住不教飞。

此夕其如好客何,秋风嫋嫋水微波。渡江公子今无恙,上蔡家声世不多。未放清朝空老去,欲谈前事竟谁过。阻陪觞豆彷徨久,坐想风流为一歌。

好文英主古难齐,宠重词臣意弗低。睿藻清新刊翠琰,神踪飞动在璇题。芸笺许效蓬莱阁,花槛容模罨画溪。乐圣朋侪开绮席,爱君诚抱挂金闺。买臣晚遇知多幸,犬子端忧思转稽。天地恩私无以报,只将克慎对芝泥。

姜郎未仕不求田,倚赖生涯九万笺。稛载珠玑肯分我,北关当有合肥船。

幸有安居暂寄包,拙如鸠不费营巢。日长有井供茶课,客至移床荫树梢。无事莫将吟思搅,尽间且把旧书抄。心知守道惟玄默,不用援毫赋解嘲。

尺素隐清辉,一毫分险阻。(《题画山水图》)金翅动身摩日月,银河转浪洗乾坤。(《献马殷颂德》,《五代史补》)须知手笔安排定,不怕山河整顿难。(献李昪山水图诗)九衢冠盖暗争路,四海干戈多异心。(《纪事》)地隈一水巡城转,天约群山附郭来。(《题法华寺》,《零陵总

归来袖手江湖,不妨左右持螯白。凉宵幸对,一轮端正,娟娟秋色。万宇冰清,千林霜缟,更无云隔。对金茎露冷,铜壶漏静,梧阴转、画桥北。堪叹平生辙迹。算纷纷、为谁驱役。兔蟾应笑,蝇蜗累我,中年虚历。抖擞吟情,徘徊舞影,可怜佳夕。怅力微心在,梦中一曲,似黄楼笛。

虎溪久驻灵踪,禅外诗魔尚浓。卷宿吟销永日,移床坐对千峰。苍苔冷锁幽径,微风闲坐古松。自说年来老病,出门渐觉疏慵。

摩挲紫盖峰头石。上瞰苍崖立。玉盘摇动半崖花。花树扶蔬、一半白云遮。盈盈相望无由摘。惆怅归来屐。而今仙迹杳难寻。那日青楼、曾见似花人。

禁城遥想催银箭,灯火相望人语断。门外流尘任自高,中秋好月来相伴。依楼委砌冰皎洁,射隙侵棂雪凌乱。同僚二公迹见亲,相应顾影为三人。吟咏清景临佳树,骨爽襟寒不能去。颇疑宵梦到蟾宫,欲把秋毫分玉兔。中山美酒生微波,银瓶快泻金叵罗,相邀一醉君如何。

华榱壁珰,有声椒殿。备物来陈,多德式焕。日册日实,是刻是互。闰举以行,皇矣懿典。

欲识穷原处,何人为指迷。夕阳鸡石外,桃李自成蹊。

海鹏已激三千里,天马终归十二闲。

流水绕双岛,碧溪相并深。浮花拥曲处,远影落中心。闲鹭久独立,曝龟惊复沉。蘋风有时起,满谷箫韶音。

火星岩下石凌壁,阁上相忘止一僧。莫问人间兴废事,门前流水几前灯。

难穷林下趣,坐使致君恩。术业行当代,封章动谏垣。已明邪佞迹,几雪薜萝冤。报主深知此,忧民讵可论。名将山共古,迹与道俱存。为谢重来者,何人更及门。

一身膏脂略瘦尽,万卷简编如隔生。只欲移家若耶去,乱云深处听滩声。

平仄度此曲,俾歌之岁在永和,癸丑暮春,修禊兰亭。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湍激,映带山阴。曲水流觞,群贤毕至,是日风和天气清。亦足以,供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悲夫一世之人。或放浪形骸遇所欣。虽快然自足,终期于尽,老之将至,后视犹今。随事情迁,所之既倦,俯仰之

出郭旌旗及晓晴,朔风凛凛水泠泠。堵墙野老瞻泥轼,冠剑长松拂屏星。破腊梅花强半白,先春草色未多青。经行肯为游观美,王事驰驱不敢宁。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