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弟观咏丹山池荷

寺枕丹霞五月凉,藕花数朵碧漪塘。
梵天幻出水云锦,法雨洗空时世妆。
七宝池边分得种,大乘经里喷来香。
是花是色只如是,笑拍阑干何有乡。

作品评述

《次韵弟观咏丹山池荷》是陈著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寺庙枕着红霞,五月的清凉。莲藕花开在碧漪塘中,数朵青绿的花朵。彷佛梵天幻化出水云锦,法雨洗净了纷扰的尘世。七宝池边种植着莲花,大乘经典中散发出芬芳馨香。无论是花朵还是颜色,都如此真实,微笑着拍打着栏杆,不知有何乡愁。

诗意:
这首诗以描绘丹山池中盛开的荷花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清凉宜人的五月天气的赞美和对莲花的仰慕之情。通过对莲花的描绘和抒发,诗词中融入了佛教的意象,如梵天、法雨等,表达了对超脱尘俗、洗净心灵的向往。诗人以自然景物为切入点,通过荷花的美丽和宁静,展示了一种达到心灵净化和超越尘世纷扰的理想境界。

赏析:
这首诗以纯净的意象和鲜明的色彩描绘了丹山池中盛开的荷花景观。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诗句更具生动感。通过描写莲花的美丽,诗人表达了对纯洁、宁静、超脱尘世的向往。同时,诗中融入了佛教的意象,如梵天、法雨,以及大乘经典中的香气,进一步强调了超越尘世的追求。诗词的结尾以微笑拍打阑杆的形象作为收束,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尘世的超然态度。

整首诗词以自然景物为线索,通过对荷花的细腻描绘,将诗人的情感和理想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展现了一种追求心灵净化和超脱尘世的意境。这首诗词通过对荷花的描绘,以及佛教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纯净、宁静和超越尘世的向往,同时也启发人们在喧嚣的尘世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诗词推荐

冰道银河似耶非?魂存瀑死梦依稀。一痕界破千山雪,匹练能裁几件衣。屋建瓴高天并泻,撬因地险虎真飞。此间尽运降龙木,可战天门百八喝。

已赜希微理,知将静默邻。坐忘宁有梦,迹灭未凝神。化蝶诚知幻,征兰匪契真。抱玄虽解带,守一自离尘。寥朗壶中晓,虚明洞里春。翛然碧霞客,那比漆园人。

登楼何处不陈诗,况是秋高木落时。极目但随归雁远,老怀犹作故乡悲。毋宁觞咏须前辈,有底功名亦后期。试问沈郎那得瘦,此心元不慕州麾。

画桥烟重柳垂垂,露湿衣裳透始知。丹佳花香墙畔起,水葓枝影席间移。思量究竟都如梦,恋著休閒煞不痴,夜半江潮声正熟,归来才是欲眠诗。

南土秋虽半,东湖草未黄。聊乘风日好,来泛芰荷香。兰棹无劳速,菱歌不厌长。忽怀京洛去,难与共清光。

累抗气身章,湛恩比上庠。宾筵征稷嗣,家法自扶阳。簪组欢言久,琴壶雅兴长。阴岚冒苔石,轻籁韵风篁。佩玉三朝贵,挥金百虑忘。因知卧商洛,岂胜白云乡。

天画轩前酒一杯,爱閒能有几人来。明朝又入深山去,安得如潮日两回。

瓜畴暑雨乱花飞,美实蠲烦喜及时。苏并筠笼香发越,金刀玉手翠离披。侯家昔见连阡盛,贾肆徒夸厚貌奇。珍重故人分少意,临风宛若对冰姿。

自笑年来为食谋,扶携百指过南州。时平四野皆青草,此地何曾解瘦牛。

半日停车马,何人在白家。殷勤萧庶子,爱酒不嫌茶。

问讯湖庄事,经年意若何。为渠魂入梦,老我鬓添皤。雪霁春应好,山明水渐多。遣儿徵仆役,除道莫蹉跎。

安期生,世知其为仙者也,然太史公曰:蒯通善齐人安期生,生尝以策干项羽,羽不能用,羽欲封此两人,两人终不肯受,亡去。予每读此,未尝不废书而叹,嗟乎,仙者非斯人而谁为之。故意战国之士,如鲁连、虞卿,皆得道者欤?安期本策士,平日交蒯通。尝干重瞳子,不见隆准公。应

看镜功名不用频,醉乡境界几由旬。何妨走马来为问,纵未成龙亦有神。生计一丝宁挂眼,间居百事不如人。惊鸿亦有高飞意,姑傍花前过却春。

三年病不出,苔藓满藤鞋。倚壁看经坐,闻钟吃药斋。茶烟熏杀竹,檐雨滴穿阶。无暇频相访,秋风寂寞怀。

阅历天花悟后身,为谁出定亦前因。一灯古店斋心坐,不似云屏梦里人。

历尽巴山白发新,西风何处不伤神。马曹蹭蹬官难起,鸟道艰危老更贫。九派长江春后雁,一年芳草梦中人。相思况是无消息,徙倚天涯涕泪频。

乡关交复亲,把酒且逡巡。共上青云路,相看白发人。有为须报国,无事即颐神。故素几云在,风音莫厌频。

吹葭六管候频频,眉寿先储酒十旬。鞭到土牛休袖手,斗回天驷已驰神。花梢彩胜翻新样,镜里朱颜只故人。生菜玉纤能细缕,大家醉赏满盘春。

忆昨滁山之人赠我玉兔子,粤明年春玉兔死。日阳昼出月夜明,世言兔子望月生。谓此莹然而白者,譬夫水之为雪而为冰,皆得一阴凝结之纯精。常恨处非大荒穷北极寒之旷野,养违其性夭厥龄。岂知火维地荒绝,涨海连天沸天热。黄冠黑距人语言,有鸟玉衣尤皎洁。乃知物生天地中,万殊

当初北涧别,直至此庭中。何意闻鞞耳,听君枝上风。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