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

应天曾建塔,又此结精庐。
释氏缘何熟,诗人念总疏。
壁荒遗尽水,僧老学翳书。
笑我重来者,经年不定居。

作品评述

《古寺》是宋代诗人刘学箕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一座古老的寺庙,抒发了诗人对寺庙的思考和感慨。

这首诗的中文译文是:
应天曾建塔,又此结精庐。
释氏缘何熟,诗人念总疏。
壁荒遗尽水,僧老学翳书。
笑我重来者,经年不定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古寺的认识和感受。诗人首先提到这座寺庙曾经是按照应天的规划而建造的塔,而现在他又在这里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接着诗人提到佛教的传承和流传,问自己为什么佛教在这里如此兴盛,而自己的诗作却总是显得平庸。诗人感叹自己的才华不及佛教的庄严和博大精深。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寺庙的状况。寺庙的壁画已经荒废,水池中的水也干涸殆尽。寺中的老僧依然专心致志地学习佛法,他们的学问如同一本本翻开的经书,深奥而古老。诗人对寺庙中的僧侣和佛法的坚守表示敬佩。

诗的最后两句是诗人对自己的自嘲。诗人自嘲地笑称自己重复地来到这里,经过这么多年却依然没有一个固定的居所。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不仅是在描述自己对寺庙的思考,也在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索和追求。

整首诗以古寺为背景,通过寺庙的景物和僧侣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智慧和自身才华的思考。寺庙的凋敝与僧侣的坚守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追求。这首诗意蕴含深沉,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同时也展示了宋代士人的思辨特质。

作者介绍

刘学箕,字习之,号种春子,因家有方是闲堂,又号方是闲居士,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子翚孙,珌子。生平未仕,但游歷颇广,曾「游襄汉,经蜀都,寄湖浙,歷览名山大川,取友于天下」(本集陈以庄跋)。宁宗嘉泰四年(一二○四)始返乡。嘉定八年(一二一五),又游安康(今陕西汉阴),是时年将届六十。着作由弟子游郴(季仙)于嘉定十年编爲《方是闲居士小稿》二卷,曾刊行,已佚。元惠宗至正二十一年(一三六一)裔孙刘张获旧本重刊。而今《两宋名贤小集》卷二三八《方是闲居士小稿》所收诗,大多爲元刊本所无,其中《和陆明叟》「所愧微官相束缚,何因共访酒家帘」,亦与诗人生平不合。未详《小集》据何辑入。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序跋。 刘学箕诗,以元至正屏山书院刊《方是闲居士小稿》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两宋名贤小集》多出底本的诗,编爲第二卷。

诗词推荐

风牵钓线袅长竿,短笠轻蓑细草间。春雨蒙蒙看不见,火烟埋却面前山。

水落舟横露浅沙,粉垣松桂古禅家。

马风得遇修仙举。不羡人间富贵。筑个环墙居住。且避风霜雨。灵光昼夜常修补。异日功成归去。得住蓬莱洞府。侍奉吾师父。

锦帆浩荡湿龙鸾,乐指三千粉泪寒。万里远行看日近,一人不杀见天宽。玉关屡沐军罗拜,金殿时蒙上问安。宴罢御香携满袖,醉归环佩月中看。

纷然击柱诸将,付之起蕝叔孙。向来常骂儒腐,今日方知帝尊。

君来别我还归去,君去重来定几时。此后相思无可寄,相思欲寄莫如诗。

前说人间无漏仙,後说世上无眼禅。衲子若全信佛语,生天定在灵运前。

横玉叫清宵,帘外月侵残烛。人在画楼高处,倚阑干几曲。穿云裂石韵悠扬,风细断还续。惊落小梅香粉,点一庭苔绿。

田园无力办难俱,有益犹堪学把锄。二者即今皆未具,教吾归去却如何。

不到庐山不是僧,斯言斯语亦何曾。珙今兴尽还归去,五老依前倚碧层。

白云覆青山,青山顶不露。

于赫大神,总司元化。监我纯精,威光来下。延昌之贶,千亿凭藉。曾孙保之,丕平是迓。

春风九十日,一半已销磨。准拟看花少,依稀咏雪多。官车犹载炭,菢鹊不离窠。向此兴都尽,戴家谁复过。

二月春风遍柳条,九天仙乐奏云韶。蓬莱殿后花如锦,紫阁阶前雪未销。

东方有铩禽,已喜羽翰插。重来金马门,莫忘黄白峡。黄牛无冬春,远水生鳞甲。今非昔日忧,贺酒特新压。

青荧鬼火动,不悟前山雨。昏径枭鸟鸣,独行毛发聚。桷叶枯缀林,风动疑有虎。低迷薄云开,心喜淡月吐。

江南冰不闭,山泽气潜通。腊月闻山鸟,寒崖见蛰熊。柳林春半合,荻笋乱无丛。回首金陵岸,依依向北风。

入竹投窗细细添,两山琼玉称遐瞻。巧于夜半将新岁,每以风回蹴上帘。寒雀栖枝惊落屑,饥乌鸣食讶堆盐。正须度腊成三白,已觉西风势转严。

吟得秋风老,敲窗意转深。凭将林下事,为寄与知音。

登门四十九年多,细读公书百遍过。今岁摘抄靖州作,遁翁堪配不传轲。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