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晁补之的《次韵金乡宰韩宗恕寺丞见赠三首(其二)》
拼音和注音
xī chuāng què huà bā shān shì , tā rì xiāng féng yì cǐ nián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巴山:巴山bāshān大巴山巴山夜雨涨秋池这里的“巴山”泛指巴蜀一带
相逢:1.相遇。2.彼此碰见。
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原诗
蜀客高词诧割鲜,直吞云梦气仍全。
自怜单阏穷为赋,不向元和共得仙。
嘉论一朝倾盖合,新诗半夜叩关传。
西窗却话巴山事,它日相逢忆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