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郎归

谁将春信到长安。
江南腊向残。
玉妃何事在人间。
冰肌莹素颜。
新月上,怯轻寒。
香心破紫檀。
数枝斜傍小亭闲。
黄昏人倚阑。

作品评述

《阮郎归》
曹勋

谁将春信到长安。
江南腊向残。
玉妃何事在人间。
冰肌莹素颜。
新月上,怯轻寒。
香心破紫檀。
数枝斜傍小亭闲。
黄昏人倚阑。

中文译文:
谁会将春天的消息传到长安。
江南的腊月已经接近尾声。
玉妃在人间有何事情。
她的皮肤像冰一样晶莹,她的面容白皙无暇。
新月上升,有些胆怯寒冷。
她的心灵如同破碎的紫檀木。
几株梅花斜傍着小亭,宁静自得。
黄昏时分,有人倚在栏杆上。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江南美丽的冬日景色,以及一个玉妃的离世。诗中使用了许多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景色的美丽。

诗人通过描述江南腊月的景色,展示了冬日的寒冷和瑰丽。他用“冰肌莹素颜”来形容玉妃的美丽和纯洁,以及她的离世。“新月上,怯轻寒”表达了新月刚刚升起时的寒冷和害羞,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玉妃的思念之情。

诗中还出现了紫檀木和梅花等意象,给诗歌增添了一些浓厚的文化氛围。紫檀木被用来比喻玉妃的心灵,因为紫檀木质地坚硬且不易破碎,但诗人用“香心破紫檀”来表达玉妃的心灵已经破碎。梅花斜傍小亭,给人一种安静和宁静的感觉,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玉妃的思念和怀念。

整首诗以简洁而凄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江南冬日的景色和诗人对玉妃的思念之情。通过对景色和意象的描绘,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寒冷而美丽的世界,让人感受到了深深的哀伤和思念之情。

诗词推荐

大昴分光降斗牛,兴唐宗社作诸侯。伊夔事业扶千载,韩白机谋冠九州。贵盛上持龙节钺,延长应续鹤春秋。锦衣玉食将何报,更俟庄椿一举头。

阮郎归

万山深处绝諠哗,野鹤孤猿共此家。莫使游尘污泉石,有妨闲客卧烟霞。寒谫绿芰千层叶,饥食青花数树花。无可破除无可羡,清贫却是好生涯。

阮郎归

夫何月色之灿烂兮,凌树影而入罗帏。独倚床而延伫兮,侍女怠而欲归。仰圆灵其万户兮,窃皦皦之清辉。睹姮娥之纵体兮,扬轻袿之绣裳。含然诺其欲吐兮,气藞兰而喷香。当长风之飘飘兮,袭罗衣而彷徨。众鸟栖于茂林兮,翔千仞之凤与凰。悼鸿鹄之坠空兮,羌中道而失偶。嘉斯鸟之贞

阮郎归

石城夸窈窕,花县更风流。簟冰将飘枕,帘烘不隐钩。玉童收夜钥,金狄守更筹。共笑鸳鸯绮,鸳鸯两白头。

阮郎归

艳苞初拆。偏借东君力。上苑梨花风露湿。新染胭脂颜色。玉人小立帘栊。轻习媚脸妆红。斜插一枝云鬓,看谁剩□春风。

阮郎归

从来官职惯如冰,便是青衫行脚僧。去岁离家今日是,故人招隐几时能。早衰须鬓逢人问,太拙形模引世憎。均在客中谁作伴,如何不共醉腾腾。

阮郎归

野亭问柳今朝试。更访小园开未。月下山横空际。两两修眉对。骚人对此增高致。意入笔端清邃。投分周郎心醉。真解消人意。

阮郎归

四祖门庭寂寞秋,牛头只是旧牛头。如何一旦风光别,花落花开百鸟愁。

阮郎归

帘漏滴,却是春归消息。带雨牡丹无气力,黄鹂愁雨湿。争着洛阳春色,忘却连天草碧。南浦绿波双桨急,沙头人伫立。

阮郎归

秋日生春意,林间闻晓莺。奈何时序晚,不及候虫鸣。摇落无多感,芳菲会满城。好音宜自默,反舌可无声。

阮郎归

群聚群武飞畏行,饮啄惊鸣顾无已。多虞多事足机张,独宿蓬蒿信为美。

阮郎归

春气满林香,春游不可忘。落花吹欲尽,垂柳折还长。桑女淮南曲,金鞍塞北装。行行小垂手,日暮渭川阳。

阮郎归

栖鸟黄昏后,归牛苍莽间。水明疑有月,烟淡欲无山。幽谷元非隐,高人自喜闲。徘徊不能去,莎碧更荒湾。

阮郎归

南州风土滞龙媒,黄纸初飞敕字来。二月曲江连旧宅,阿婆情熟牡丹开。

阮郎归

苍茫一片莓苔地,随意触来还有声。定是战坑余箭戟,不然琴屋贮瓶罂。名真过客多能记,迹古居人不敢耕。孙叟有灵应索笑,赋成留比试鏦铮。

阮郎归

禀气之中,具圣之和,生逢令辰。逄三春仲月,方才破二,百年大齐,恰则平分。立玉林深,散花庵小,中有_然自在身。诗何似,似苏州闲远,庾府清新。青鞋布袜乌巾。试勇往蓉溪一问津。有心香一瓣,心声一阕,更携阿艾,同寿灵椿。劫劫长存,生生不息,宁极深根秋又春。聊添我,

阮郎归

厚德天钟有异资,反身尤谨事操持。俭勤忠孝传家训,直谅忱恂获上知。正色嫉邪严莫犯,高标立懦屹难移。睪如香坂孤峰下,千载唯存笃行碑。

阮郎归

邢子襟灵旧绝尘,尔来句法更清新。淡交喜得山栖友,杰作疑非火食人。岂但仆奴看屈子,直须涂改到生民。与君两世交情厚,剩欲灯前对角巾。

阮郎归

腾龙纷野马,非雾亦非烟。心共春山远,诗凭淡墨传。

阮郎归

平压龙山五尺危,堕鸢何处避阴威。渐令融罢春泥软,麦浪黏天燕子飞。

阮郎归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