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王竹斋韵

忘身忘世老方回,适处从教节物催。
几日吟情为热恼,一天生意趁凉来。
屋边花竹时时好,水外轩窗面面开。
独有此君同此趣,百年事业两三杯。

作品评述

《次王竹斋韵》是宋代叶茵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忘却尘世之烦忧,老朽方寻回家园。
恪守修身之教义,物事催促我逐还。
几日来吟情烦恼,一天中生意寻凉。
屋旁花竹时时好,水外轩窗处处开。
独有此君同趣味,百年事业杯中盛。

诗意:
这首诗以退隐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烦忧的遗忘,追寻回归田园生活的愿望。诗人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认为物质的催促应当被抛诸脑后。诗中描述了几日来吟咏情感带来的烦恼,然而在一天的忙碌之中,仍能找到一丝凉爽。诗人通过描绘屋旁花竹的美景和水外轩窗的开放,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喜爱。最后,诗人表达了与一位志同道合的人共享趣味的喜悦,以及对百年事业的杯中盛饮。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退隐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宋代士人对田园生活和修身养性的追求。诗人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尘世烦忧的摒弃,强调了修身教义的重要性。通过描绘花竹和轩窗的美景,诗人展示了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最后,诗人以喜悦的口吻表达了与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分享趣味和事业成就的愉悦之情。整首诗词既表达了对内心世界的追求,又展示了对外部环境的审美和喜爱,体现了宋代士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

作者介绍

叶茵(一一九九?~?)(生年据本集卷三《己酉生日敬次靖节先生拟挽歌辞三首》、《既次韵或非之作解嘲》“衰龄踰五十”推算),字景文,笠泽(今江苏苏州)人。曾出仕,“十年不调”(本集卷二《参选有感》),退居邑同里镇,筑顺适堂,以杜甫诗“洗然顺所适”得名。与陈起等有唱酬。有《顺适堂吟稿》五卷。事见清同治《苏州府志》卷四八。 叶茵诗,以清顾氏读画斋刊本爲底本,校以汲古阁影宋钞本(简称汲古阁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扶风乔木夏阴合,斜谷铃声秋夜深。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

短些几回无寄处,一声归鹤落江东。两行老泪千年恨,问讯骑鲸太白翁。

西城畦稼卧黄云,似说千门许见分。驴载马驮应不厌,一{上竹下差}牙齿正须君。

零落梁溪客,何堪郑子悲。闭门专学易,拥鼻爱哦诗。臭味方投合,行藏罕遇知。他年乡饮酒,扬觯相威仪。

云无心出岫。游戏间、声名掀揭宇宙。红尘事看透。任高官惟有,鹤随诗瘦。溪山如绣。小轩亭、篘新话旧。想时时,梦到家林,但未有归时候。知否。分明世界,多少经纶,莫轻回首。平生抱负。金銮殿,有新奏。便相扶君相,从头做去,他又谁能出手。看明年、此日传宣,赐酴醿酒。

人生南北浮萍耳,四海九州都是家。毕竟男儿心似铁,莫将愁泪涴梅花。

一冬只辨作严寒,剪水飞花事竟难。闭户不知春意动,扑窗忽觉雨声乾。颇闻万事正云集,何处一蓑如画看。但喜畦蔬得苏醒,从今小摘有余欢。

雪覆寒溪竹,风卷野田蓬。四望无行迹,谁怜孤老翁。

老至无家别,飘零何处边。音书常不定,生死竟谁传。朔雁伤秋思,阴虫搅夜眠。空庭孤月下,顾影一潸然。

昭陵持橐从游人,更见熙宁第四春。宝称中开移玉座,华灯错出映朱尘。辇前时看新歌舞,仗外还如旧徼巡。投老逢时追往事,却含愁思度天津。

音尘疎阔思悠哉,有底匆匆不我来。阵合鹳鹅须敌手,诗成珠玉要奇才。新荷雨定如兰馥,曲沼风閒作镜开。况是凉蟾方半璧,清光应欲照金罍。

以色从人自古然,幸逢圣主得称贤。太王姜女来岐下,应不相将坠井泉。

发祥仙源,汉泽万世。曷其报之,样乡三几。相维列卿,洁粢是馈。匪物之尚,诚之为至。

风挟柳花狂,晴酣海棠睡。玉人山之阿,为尔增叹喟。春妍老欲仙,敢不一告至。惜哉桃李场,独醒纷众醉。

僧不须敲饭后钟,自携茶去借松风。斩新山色佛头绿,依旧桃花人面红。春瓮贮冰摇玉螘,夜堂烘蜡缀钗虫。山灵共欲留人住,新月隔溪烟雾蒙。

当年册府仰才华,一跌青云万里赊。白首却来莲社裹,幅巾缁褐诵楞枷。

绕郭春水满,被堤新柳黄。官池无禁约,野艇得飞扬。浪泛歌声远,花浮酒气香。晚风归棹急,细雨湿红妆。

妾家本住巫山云,巫山流泉常自闻。玉琴弹出转寥夐,直是当时梦里听。三峡迢迢几千里,一时流入幽闺里。巨石崩崖指下生,飞泉走浪弦中起。初疑愤怒含雷风,又似呜咽流不通。回湍曲濑势将尽,时复滴沥平沙中。忆昔阮公为此曲,能令仲容听不足。一弹既罢复一弹,愿作流泉镇相续。

亭栏下望汉江水,浮绿无风写镜明。日脚穿云射洲影,槎头摆子出潭声。樯帆落处远乡思,砧处动时归客情。使者徘徊有佳兴,高吟不减谢宣城。

有情天地内,多感是诗人。见月长怜夜,看花又惜春。愁为终日客,闲过少年身。寂寞正相对,笙歌满四邻。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