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池二绝

满目尘埃白日阴,皇天无命且深沉。
终当力卷沧溟水,来作人间十日霖。

作品评述

《龙池二绝》是宋代诗人王令所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满目尘埃白日阴,
皇天无命且深沉。
终当力卷沧溟水,
来作人间十日霖。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天命的思考。诗中以自然景象来隐喻社会乱象,表达了对世道的悲愤之情。作者通过描绘沧溟水的图景,表达了自己力图改变现状、引发社会变革的决心。

赏析:
这首诗词运用了自然景物与社会现实的隐喻手法,通过对沧溟水和十日霖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当时社会腐败和不公的愤慨之情。

诗的开篇,作者借景抒怀,满目尘埃白日阴,描述了社会的阴暗和不堪。这里的“满目尘埃”暗喻社会的纷乱和污浊,白日阴指的是阴霾弥漫的社会氛围。皇天无命且深沉,表达了作者对天命的疑问和对社会现象的不解。诗的前两句以自然景物的描绘引出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接下来的两句“终当力卷沧溟水,来作人间十日霖”,是诗的核心内容。这里的“沧溟水”指的是浩渺的大海,象征着庞大而深邃的社会现实。作者表示自己要发挥自己的力量,卷起这浩渺的大海,引发十日连绵不停的大雨。这里的“十日霖”比喻社会变革的力量和影响,暗示着作者的决心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寄托了作者对社会的期望和对变革的追求。诗人希望能够以自己的力量改变社会的现状,带来真正的公正和幸福。这种对社会的关怀和呼唤,充满了激情和力量,展现了作者的理想主义精神。

作者介绍

王令(一○三二~一○五九),字逢原,初字钟美,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因幼年丧父,育于游宦广陵之叔父王乙,遂占籍广陵(今江苏扬州)。少时尚意气,后折节力学。不求仕进,以教授生徒爲生,往来于瓜州、天长、高邮、润州、江阴等地。仁宗至和元年(一○五四),王安石奉召晋京,途经高邮,令投赠诗文,获安石赏识,结爲知己,遂公文学知名。卒于嘉祐四年,年二十八。有《广陵先生文集》,长期以抄本流传,分卷多寡不一。事见王安石《王逢原墓志铭》及门人刘发《广陵先生传》(见《广陵集》附录)。 王令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广陵集》三十卷(其中诗十八卷)爲底本。校以明抄本(简称明本,藏北京图书馆)、一九二二年吴兴刘氏嘉业堂刊本(简称嘉业堂本),并采用沈文绰点校本《王令集》校记(简称沈校)。明抄本有拾遗一卷,据以补入,编爲第十九卷。

诗词推荐

鳗井初生一缕云,鲍郎山下雨昏昏。橹声呕轧秋空晓,水际人家尚闭门。

讲院悲风动素帷,摇松难更见吾师。尘生旧榻休开卷,月上秋轩罢赋诗。真法自将传后学,清名谁为勤丰碑。横经弟子怀高迹,共指龙华作后期。

窗寒雪乱飞,雁带边声过。对影却增愁,吹灯暗中坐。

十八年参甚麽禅,云门奥旨要人传。蓦然合著大石调,斩新腊月火烧山。

青冥亦自守,软弱强扶持。味苦夏虫避,丛卑春鸟疑。轩墀曾不重,翦伐欲无辞。幸近幽人屋,霜根结在兹。

午窗睡起懒衣裳,独立楼头数过航。苔藓瓦连苍晕古,梧桐桅覆绿阴凉。北来话旧玉堂雨,西望怀人白笔霜。

天不遗耆老,人谁尚典刑。向来卿月白,无复史天青。诗泒回风雪,心源贝叶经。故应书带草,和露泣康成。

梅蕊何曾见,诗筒已再开。如怜今岁尽,唤起好春来。咫尺花当动,侵寻老故催。不知荣悴阅,更得几何回。

袁曹相与隔王路,四世三公恩海深。当时惟有管宁是,谩对黄河叹此心。

课得退连茹,蓬逢新太医。居闲幸余暇,养病任多时。步屧虽非便,调琴足自怡。晓来风雨急,高卧到晨炊。

绿阴桑柘满高原,白水蒹葭接远村。江上人家无俗事,轻舟载网过柴门。

子心月其明,子术星之数。为月诘众星,不知何以故。

黄彝将献,特牲预迎。既修昭事,潜达明诚。

少时苦爱山,藜杖春复秋。峰峦如佳人,一顾销百忧。野性不受羁,思与麋鹿游。失脚名宦场,冠缨络人头。州家费经营,心轮日万周。遇阴求少息,此身等蜉蝣。颇闻西山佳,往作半日留。小径开宇宙,彷佛规神州。万象几席间,云烟渺沉浮。同来三益友,清逸诗家流。相期老岩穴,委质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差差。

碧霄如水月如钲。今宵知为我,特分明。冰壶玉界两三星。清露下,渐觉湿衣轻。高树点流萤。秋声还又动,客心惊。吾家水月寄昭亭。归去也,天岂太无情。

有恨将何遣,轩车尽俊髦。官非十女婿,政鄙小儿曹。岁暮客悰急,涂穷马力劳。故山真可恋,筑室更增高。

疋马区区万里行,知君雅志为苍生。圣朝若问经邦策,好草囊封劝罢兵。

西兴潮半落,渔浦日初昏。岳面云收脚,沙头浪积痕。楼钟鸣野寺,船鼓入江村。回首长安路,归心几断魂。

居人晏犹眠,行子夕未宿。此心从何生,却道力不足。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