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王士贵

画桥相送百花春,转眼孤鸿逐断云。
别后有谁能顾我,客中无日不思君。
风前花影尝兴念,月下桐声久不闻。
见说近来多好况,一书无惜寄云云。

作品评述

《寄王士贵》是华岳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画桥相送百花春,
转眼孤鸿逐断云。
别后有谁能顾我,
客中无日不思君。

这首诗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诗人与王士贵的离别之情。诗人用画桥相送百花春的意象,描绘了离别时的美好景象。然而,转瞬间孤鸿逐断云,意味着离别之后的孤寂和远离。

诗人感叹离别后的无依无靠,不知道还有谁会关注自己。客中无日不思君,表达了诗人对王士贵的思念之情。这里的思君,不仅仅是对友人的惦念,更是对情感的思念和对友情的珍视。

风前花影尝兴念,
月下桐声久不闻。
见说近来多好况,
一书无惜寄云云。

诗人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风前花影和月下桐声成为回忆的象征。然而,桐声已经久违,不再能够听到了。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友情的怀念和对变迁的感慨。

诗人听说近来王士贵的境况良好,但他却不吝惜地寄去了一封书信。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真挚和对友人幸福的祝福。

这首诗词通过表达离别之情和友情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情感的流露。诗人以凄凉的离别景象和怀旧之情,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作者介绍

华岳(?~一二二一),字子西,号翠微,贵池(今属安徽)人。宁宗开禧元年(一二○五)韩侂胄当国,岳以武学生上书请诛韩侂胄、苏师旦等,下大理狱,监管建宁。侂胄诛,放还。嘉定十年(一二一七)復入学登第,爲殿前司官属。十四年,谋去丞相史弥远,下临安狱,杖死。有《翠微南征录》十一卷,其中诗十卷。《宋史》卷四五五有传。 华岳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四部丛刊》影印旧抄本(简称抄本),并酌采抄本书末所附近人张元济所作校勘记(简称张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张灯结绮笼驰道。六六洞天连夜到。昭花吹断紫云回,怊怅人间新梦觉。倾城犹记东邻妙。尊酒相逢留一笑。卢郎任老也多才,不数五陵狂侠少。

人日西郊路,晨光射浅滩。停桡喜萧散,照影叹衰残。社酒香浮瓮,春蔬绿满盘。山茶虽慰眼,不似海云看。

夏在先催过,秋赊已被迎。自应人不会,莫道物无情。木叶纵未落,鬓丝还易生。西风正相乱,休上夕阳城。

历险扪高无路寻,乱山穷处是禅林。谁知学道须辞世,真要入山如许深。

東風花信十分開,細意留連待我來。開過十分風不動,更無一片點蒼苔。

八音克谐,万舞有奕。上公奉觞,率兹百辟。声效呼嵩,祝圣人寿。亿截万年,天长地久。

溪树重重水乱流,马嘶残雨晚程秋。门前便是仙山路,目送归云不得游。

幸忝君子顾,遂陪尘外踪。闲花满岩谷,瀑水映杉松。啼鸟忽归涧,归云时抱峰。良游盛簪绂,继迹多夔龙。讵枉青门道,胡闻长乐钟。清晨去朝谒,车马何从容。

天教桃李作舆台,故遣寒梅第一开。凭仗幽人收艾纳,国香和雨入青苔。

流水绕孤村。杨柳当门。昔年此地往来频。认得绿杨携手处。笑语如存。往事不堪论。强对清尊。梅花香里月黄昏。白首重来谁是伴,独自销魂。

君墓我其铭,谁知不尽情。半生萍梗过,晚岁柏松盟。辇下清相谂,兵閒老共惊。芙蓉堂在否,回首泪纵横。

糜烂方完额,军书趣借征。呼啼通比屋,髡薙净丘陵。爱养天心啬,追呼吏牍能。深山犹伏莽,多垒不堪增。

不识阳关路,新从定远侯。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瀚海经年到,交河出塞流。须令外国使,知饮月氏头。

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

谁谓虎可缚,缚之自有术。孙生画此系在石,拏绳人立尾垂屈。坠身怒力欲脱时,顾眄生狞神气出。江南包氏为最精,毛质虽真猛难匹。蜀人不敢道知微,知微名重非今日。

少时苦爱山,藜杖春复秋。峰峦如佳人,一顾销百忧。野性不受羁,思与麋鹿游。失脚名宦场,冠缨络人头。州家费经营,心轮日万周。遇阴求少息,此身等蜉蝣。颇闻西山佳,往作半日留。小径开宇宙,彷佛规神州。万象几席间,云烟渺沉浮。同来三益友,清逸诗家流。相期老岩穴,委质

受降新筑壮三屯,灯火遥连十万村。障燧层峦秦作塞,风云大陆蓟为门。东回地轴山河固,西拥天关宫阙尊。百二城边过质子,千秋同戴汉家恩。

一性圆明俱是佛,四方落魄总成仙。逢人只可少说话,卖卜不须多觅钱。退一点行安乐法,道三个好喜欢缘。老夫亦俗挑包去,若要相寻在酒边。

漳泉两州,分地太平。永安龙溪,山高气清。千年不惑,万古作程。

粉蝶翩翩若有期,南园长是到春归。闲依柳带参差起,困傍桃花独自飞。潜被燕惊还散乱,偶因人逐入帘帏。晚来欲雨东风急,回看池塘影渐稀。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