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作品评述

葛覃翻译及注释

翻译
葛草长得长又长,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茂密又繁盛。黄鹂上下在飞翔,飞落栖息灌木上,鸣叫婉转声清丽。
葛草长得长又长,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茂密又繁盛。割藤蒸煮织麻忙,织细布啊织粗布,做衣穿着不厌弃。
告诉管家心理话,说我心想回娘家。快把内衣洗干净。洗和不洗分清楚,回娘家去看父母。

注释
⑴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俗称夏布,其藤蔓亦可制鞋(即葛屦),夏日穿用。覃(tán):本指延长之意,此指蔓生之藤。
⑵施(yì):蔓延。中谷:山谷中。
⑶维:发语助词,无义。萋萋:茂盛貌。
⑷黄鸟:一说黄鹂,一说黄雀。于:作语助,无义。于飞,即飞。
⑸集:栖止。
⑹喈喈(jiē):鸟鸣声。
⑺莫莫:茂盛貌。
⑻刈(yì):斩,割。濩(huò):煮。此指将葛放在水中煮。
⑼絺(chī):细的葛纤维织的布。綌(xì):粗的葛纤维织的布。
⑽斁(yì):厌。
⑾言:一说第一人称,一说作语助词。师氏:类似管家奴隶,或指保姆。
⑿归:本指出嫁,亦可指回娘家。
⒀薄:语助词。污(wù):洗去污垢。私:贴身内衣。
⒁澣(huàn):浣,洗。衣:上曰衣,下曰裳。此指外衣。
⒂害(hé):通“曷”,盍,何,疑问词。否:不。
⒃归宁:回家慰安父母,或出嫁以安父母之心。

葛覃翻译二

葛藤多柔长,蔓延山谷中,叶儿真茂盛。
黄雀轻轻飞,栖息灌木上,喈喈啭欢声。
葛藤多柔长,蔓延山谷中,叶儿真清鲜。
割来煮泡后,织成粗细布,穿试百不厌。
轻声告保姆,思归情缠牵,洗罢贴身衣。
又忙洗外衫。何洗何不洗?早归父母安。

葛覃翻译四

葛藤是如此绵长啊,蔓延在山间的谷中,那繁茂的叶子一片青青。
山谷间飞起美丽的黄莺,它轻轻地降落在灌木林丛,婉转的鸣叫声这般动听。
葛藤是如此绵长啊,蔓延在山间的谷中,成熟的叶子繁茂葱葱。
把它割回来煮在锅中,细布和粗布随意织成,穿着它真是其乐无穷。
我虚心请教我的老师,老师教给我为妇的技艺。
教给我用灰水清除内衣的油腻,教我用清水洗濯弄脏的外衣。
该洗不洗的能打点清楚,洗完回家探望父母。

葛覃翻译三

葛草长得长又长,枝儿伸到谷中央,叶儿茂密翠汪汪。
黄鹂上下在翻飞,一起停在灌木上,叽叽啾啾把歌唱。
葛草长得长又长,枝儿伸到谷中央,叶儿茂密翠汪汪。
割藤蒸熟织麻忙,织细布啊织粗布,穿不厌的新衣服。
告诉管家心里话,说我探亲回娘家。
内衣脏了洗干净,外衣受污也要刷。
哪件不洗哪件洗,洗完回家看爹娘。

葛覃赏析

  人们常爱用“多义性”来解说诗意,这其实并不准确。“诗言志,歌永言”(《尚书·尧典》)。当诗人作诗以抒写情志之时,其表达意向应该是明确的,不可能存在迥然不同的多种含义。但是,诗人用以表达情志的词语,却往往是多义的。倘若在诗之上下文中,那多种含义均可贯通,说诗者就很难判断,究竟何义为作者所欲表达的“原意”了。为了不至过于武断,人们只好承认:那首诗本有着“多种含义”。对于《葛覃》,遇到的也正是这样一个难题。这首诗的主旨,全在末章点示的“归宁父母”一句。然而“归”在古代,既可指称女子之出嫁,如《桃夭》的“之子于归”;又可指称出嫁女子的回返娘家,如《左传·庄公二十七年》记“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所以,《毛诗序》定此诗为赞美“后妃”出嫁前“志在女工之事,躬俭节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师傅”的美德,其出嫁可以“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而今人余冠英等则以为,这是抒写一贵族女子准备归宁(回娘家)之情的诗。二者对主旨的判断相去甚远,但在诗意上又均可圆通。究竟取“出嫁”说好呢,还是“回娘家”说好,也实在无法与诗人对证,只能留下一个悬案。

  不管抒情主人公是待嫁女还是新嫁娘,她此刻正处在喜悦而急切的企盼之中却毫无疑问。诗分三章,展出的是跳跃相接的三幅画境。首章似乎无人,眼间只见一派清碧如染的葛藤,蔓延在幽静的山沟;然而这幽静的清碧,又立即为一阵“喈喈”的鸣啭打破,抬眼一看,原来是美丽的黄雀,在灌木丛上啁哳。这“无人”的境界只是作者营造的一种画境,在那绿葛、黄雀背后,还有一位喜悦的女主人公,在那里顾盼、聆听。次章终于让女主人公走进了诗中,但那身影却是飘忽的:刚看到她弯腰“刈”藤的情景,转眼间又见她在家中“濩”葛、织作了。于是那萋萋满谷的葛藤,又幻化成一匹匹飘拂的葛布;而女主人公,则已在铜镜前披着这“絺綌”,正喜孜孜试身。那一句“服之无斁”,透露着辛勤劳作后无限的快慰和自豪。三章的境界却又一变,诗行中多了位慈祥的“师氏”。她似乎在倾听,又似乎在指点,因为她的女主人,此刻正央求她告知急需澣洗的衣物。“害澣?害否?归宁父母”——那便是情急的女主人公,带着羞涩和抑制不住的喜悦,终于向师氏透露的内心的秘密。这里终于透露出,这位女主人公,原来是一位急切待“归”(出嫁或者回娘家)的新人。这样,前两章的似断似续,山谷中葛藤、黄雀的美好春景,和“刈濩”、织作的繁忙劳动,就不仅传达着女主人公期盼中的喜悦,而且表现着一种熟习女工、勤劳能干的自夸自赞了。这样的女子,无论是嫁到夫家还是回返娘家,都是足以令夫家爱怜并带给父母莫大安慰的。

  在中国的传统中,对女子的要求从来是严苛的。所谓“妇德、妇言、妇功、妇容”,便是古代的男子世界所强加给女子必须习练的“妇教”。其要在于规定女子必须“贞顺”、“婉媚”和勤于丝麻织作之劳,老老实实作男子的附庸和婢妾,若非如此,便不配为人之妇。此诗所表现的,便正是一位“待归”女子勤于“妇功”的情景。

葛覃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曰:“《葛覃》,后妃之本也。后妃在父母家,则志在于女工之事,躬俭节用,服浣濯之衣;尊敬师傅,则可以归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认为是讲后妃之德的。而方玉润《诗经原始》对毛序的观点进行了驳斥,说:“后处深宫,安得见葛之延于谷中,以及此原野之间鸟鸣丛木景象乎?”认为“此亦采自民间,与《关雎》同为房中乐,前咏初昏,此赋归宁耳”。

作者介绍

佚名,应月泉吟社徵诗(《月泉吟社诗》)。

诗词推荐

黄菊新开剪剪金,忻逢佳节兴难禁。临高无语写幽思,拄杖为吾卿一吟。

诗经

瘦马羸童行背秦,暮鸦撩乱入残云。北风吹起寒营角,直至榆关人尽闻。

诗经

晓起征衫瘦渐宽,可堪秋入鬓丝寒。客中万叶皆归本。自把床头易卷看。

诗经

载贽来相觅,挑灯读失惊。尊公王逸少,外祖郑康成。子壮堪传嫡,吾衰浪得名。江湖有公论,不必问钟嵘。

诗经

日转墙东。几枝寒影,一点香风。清不成眠,醉凭诗兴,起绕珍丛。平生只个情钟。渐老矣、无愁可供。最是难忘,倚楼人在,横笛声中。

诗经

休嗟城邑住天荒,已是仙枝耀故乡。从此方舆载人物,海边邹鲁是潮阳。

诗经

梅花树下梅花石,花作玉玉妆石铁色。黄筌粉本花光枝,风吹数片尤奇特。何年处士横斜句,影落寒溪印苔碛。又疑飞自罗浮来,花仟谪堕投苍璧。或是天星下陨时,打著梅梢灭不得。若非曾支织女机,机上花纹相照射。定是荆和泣玉时,泪入璞间余点滴。不然赵女昔浣纱,指痕印粉难揩拭

诗经

谈经唐世岂无人,君独春秋学最深。力辩邱明非左氏,后来朱子始知音。

诗经

从军非陇头,师在古徐州。气劲三河卒,功全万户侯。元戎阃外略,才子握中筹。莫听关山曲,还生塞上愁。

诗经

半在河南半在北,一片虚凝似墨黑。冷地思量愁杀人,叵耐云门这老贼,

诗经

未明出作夜深归,敢怨今年雨后时。岂独旱杷全好在,晚秧不死尚堪移。

诗经

朝送南去客,暮迎北来宾。孰云当大路,少遇心所亲。劳者念息肩,热者思濯身。何如愁独日,忽见平生人。平生已不浅,是日重殷勤。问从何处来,及此江亭春。江天春多阴,夜月隔重云。移尊树间饮,灯照花纷纷。一会不易得,馀事何足云。明旦又分手,今夕且欢忻。

诗经

人间名利走尘埃,惟子高闲晦盛才。欹枕夜风喧薜荔,闭门春雨长莓苔。诗题远岫经年得,僧恋幽轩继日来。却恐明君徵隐逸,溪云谁得共徘徊。

诗经

霞服云冠游上苑,芒鞋竹杖过幽扉。故山青草累累冢,羞见先生化鹤归。

诗经

明月临沧海,闲云恋故山。诗名满天下,终日掩柴关。

诗经

溪山雪夜本清奇,底事扁舟只凭归。谁识去来皆兴耳,归时更好似来时。

诗经

几年本分做家公,虽是凝顽幸不聋。何必张皇惊轩暗,更须辛苦望樊龙。湿窗暗想催花雨,开户遥知戛竹风。间夜何其将夜半,元来野寺已鸣钟。

诗经

再世唐尧,更生虞舜。统御金轮,永膺天命。林泉何以报生成,一缕檀烟万佛名。

诗经

道得闲来尽未闲,颇缘幽事扰心间。卧听雪作披衣起,不待天明带月看。更觉梅枝殊摘索,只惊蓬鬓却羁单。飞花岂解知人意,风里时时戏作团。

诗经

龙者阳类,与时相须。首出庶物,同游六虚。能潜能见,能吸能呼。能大能小,能有能无。

诗经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