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明堂裴主簿
缔欢三十载,通家数百年。
潘杨称代穆,秦晋忝姻连。
风云洛阳道,花月茂陵田。
相悲共相乐,交骑复交筵。
始谓调金鼎,如何掩玉泉。
黄公酒炉处,青眼竹林前。
故琴无复雪,新树但生烟。
遽痛兰襟断,徒令宝剑悬。
客散同秋叶,人亡似夜川。
送君一长恸,松台路几千。
作品评述
《哭明堂裴主簿》是唐代卢照邻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述了对明堂裴主簿的哀悼和缅怀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缔结亲情三十载,
传承家风数百年。
潘杨继承裴氏名,
秦晋夫妻配连年。
风浪洛阳道路上,
花月茂陵之田园。
互相悲伤共欢乐,
交骑相聚交杯宴。
从前曾借金鼎调,
为何现在玉泉前?
黄公酒炉烟雾处,
青眼竹林前一线。
以前的琴声不见了,
新树却生出烟云。
突然感到兰襟断,
却只能让宝剑悬。
客人散去如秋叶,
人已离世如夜川。
送别你长时间痛哭,
松台路上几千转。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明堂裴主簿去世的哀痛之情。诗人通过对裴主簿一生的回忆,展示了他在家族和宴会中的重要地位。诗词中描绘了洛阳风景和茂陵的美景,突出了故人的地位和内涵。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怀念之情,以及对逝去的友谊和亲情的感伤。最后两句表达了送别故人时无尽的悲痛和无尽的离别之苦。
这首诗词以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刻画了逝去的友情和亲情,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念和追忆之情。通过描绘风景和夫妻之情,诗词将个人的切身感受与社会的喜悦和哀愁相结合,给予读者深刻的共鸣。
作者介绍
卢照邻的轶事典故
卢照邻小的时候非常聪明,获得赏识,获得提升,一直到都尉。但他患了“风疾”(可能是小儿麻痹症或痳疯病),因此不得不退职。
孙思邈曾悉心为卢照邻调治风疾,照邻问曰:“高医愈疾,奈何?”思邈答:“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居,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雨霜,张为虹霓,天常数也。人之四支五藏,一觉一寐,吐纳往来,流为荣卫,章为气色,发为音声,人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所同也。”
虽然他还试图做门客,但后来他的病越来越严重,双脚萎缩,一只手也残废了。他买了几十亩地来养老,但终因疾病的痛苦,决定与亲属道别,投颍水自杀。由于卢照邻投江自尽的同一年,他的师父孙思邈逝世,于是也有人认为,卢照邻是为了追随他的师傅而去的。
卢照邻的生平
卢照邻,唐初诗人。字升之,号幽忧子,“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具体生卒年,史无明载。后人只能据其诗作及联系相关事件等,推测其生卒时间:《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载:“约635-约689年,一说约636-695年后”;《唐诗大辞典.修订本》称:“634-686年,一说635-689年”;《唐诗汇评》则记:“约630-约680年后”。都各有说法。
卢照邻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出身望族,幼读诗书,曾师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
654年(唐高宗永徽五年),为邓王李裕府典签(据张鷟《朝野佥载》卷六),甚受器重,李裕曾经对别人说:“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即是将卢照邻视为西汉文学大家司马相如看待。李元裕是唐高宗李渊的第十七子,是当时皇帝李治的叔父,藏书甚丰,卢照邻利用工作之便(注:唐初典签掌书册簿疏,类似于文书工作),得以博览群书,获益不少。
663年(唐高宗龙朔末)初,卢照邻调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另一说,卢照邻任益州新都渭时间为668年(唐高宗乾封三年)。
669年(唐总章二年)底,卢照邻二考秩满去官。
卢照邻离开蜀地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因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入山时间一说是674年(上元元年)秋冬,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后转少室山中之东龙门山,又徙居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凿颍水,环绕住宅,预筑坟墓,偃卧其中。他“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书》本传)。
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及长期病痛的折磨,卢照邻最后自投颍水而死。河南省禹州市无梁镇龙门村尚家村的河溪西岸有卢照邻墓位,尚存高大的墓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