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清毛奇龄的《青玉案(其一)渡江有感》
拼音和注音
píng shā shí lǐ cháng tíng lù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长亭:古时设在城外路旁的亭子,多作行人歇脚用,也是送行话别的地方:~送别。
里长:一里之长。仿周代闾胥﹑里宰之制,后代或置或废,建制不一。
平沙:指广阔的沙原。含沙量一般的沙地。对“轻沙”、“重沙”而言。
十里长亭:亭:古时设在路边供行人食宿的处所。长亭:古时每隔十里设置一座亭子,称长亭。指路旁供行人歇息或亲友话别的亭子。
毛奇龄
毛奇龄(1623—1716)清初经学家、文学家,与兄毛万龄并称为“江东二毛”。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又号初晴、晚晴等,萧山城厢镇(今属浙江)人。以郡望西河,学者称“西河先生”。明末诸生,清初参与抗清军事,流亡多年始出。康熙时荐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寻假归不复出。治经史及音韵学,著述极富。所著《西河合集》分经集、史集、文集、杂著,共四百余卷。
原诗
夕阳江上丹枫暮。看车马、纷无数。
当日西施从此去。
城山出海,楼船近岸,中有更衣处。
平沙十里长亭路。空留得、花如雾。
最恨江流流不住。
暮潮初下,午潮还上,今古西陵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