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子华秋怀四首

得志瘳民瘼,何期与顾过。
青灯疏简册,黄土污征衣。
道路嗟于役,山川赋式微。
秋风动虚与,应不路危机。

作品评述

《奉和子华秋怀四首》是宋代陆文圭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得志瘳民瘼,何期与顾过。
青灯疏简册,黄土污征衣。
道路嗟于役,山川赋式微。
秋风动虚与,应不路危机。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他触景生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表现出对民生困境、国家衰微以及未来前景的担忧,同时也暗示了他对当时政治现实的失望和不满。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反思和忧虑。诗的开头,"得志瘳民瘼,何期与顾过",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治理不善和民生困境的感慨。接着,"青灯疏简册,黄土污征衣",通过描绘清贫的生活环境,深刻地反映出社会的贫困和衰败。

诗中还表达了作者对道路艰辛的感慨,"道路嗟于役,山川赋式微",揭示了国家的衰微和人民的艰辛处境。最后两句"秋风动虚与,应不路危机",则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担忧和对局势的不乐观看法。

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凄凉的景象和深沉的情感,传达出作者对社会困境和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通过反映时代的现实状况和对未来的思考,这首诗词展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同时也抒发了他对时局的不满与失望。

作者介绍

陆文圭(一二五○~一三三四),字子方,江阴(今属江苏)人。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膺乡荐,时年十八。宋亡隠居城东,学者称墙东先生。元仁宗延祐四年(一三一七)再中乡举,朝廷数度徵召,以老疾不应。卒年八十五。有《墙东类稿》二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仍辑爲二十卷。清光绪《江阴县志》卷一六有传。 陆文圭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日烘花气暖。

拍堤芳草随人去。洞口山无重数。翦朝露成树。争晚渔翁住。今人忍听秦人语。只有花无今古。欲饮仙家寿醑。记取桥边路。

东关白塔何由见,异日曾惊堠子频。千顷波涛风雨里,夜深孤载一愁人。

春早愁人是去年,如今说著尚心酸。篙师莫遣船迟著,见说苏州好牡丹。

自古天道公,可怨在不言。日月讳明明,雨露讳欣欣。霜雪讳惨惨,雷电讳焞々。唐虞暨周孔,虽作不讳人。漫漫一大梦,口舌无常存。今人不如古,时不分朝昏。气不分燥湿,情不分怨恩。法不分威赏,响响趋饔飡。吾愿天有口,谆切诲八夤。贪婪诲之义,残忍诲之仁。庸懦诲使绌,才猷

萧萧洒洒复婷婷,一半风流一半清。不为暑窗添午荫,却来愁枕作秋声。

连朝风雨卷残红,四望亭台眼界空。多少东君生物意,不知俱在绿阴中。

歌停檀板舞停鸾。高阳饮兴阑。兽烟喷尽玉壶干。香分小凤团。雪浪浅,露珠圆。捧瓯春笋寒。绛纱笼下跃金鞍。归时人倚栏。

积闷何可遗,高峰上云端。水南彼何所,缥渺浮孤烟。郁塞树木古,深幽窗户妍。一楫往从之,岂无凌波船。绝景未易写,良朋求亦难。独往或兴尽,空叩林下关。不若遥相望,聊寄吾意焉。

万雉春城逼绛霄,上元雕辇盛游遨。迟迟瑞日低彤伞,焯焯荣光上赭袍。云卷朱帘开彩雉,山盘玉阙枕仙鳌。长安一别将华发,溪竹山城夜寂寥。

翠舫迎凉避日行,只随风去不须撑。云移茂树添层影,鱼喜新荷角嫩茎。客有何人从远至,天怜吾辈太清生。功名世上虽为急,弄水搴芳未可轻。

乾历端辰启,王庭庆礼昭。虞篇五端辑,汉句九宾朝。物象开苍陆,声明薄绛霄。寒依朱燎尽,春入綵旗遥。舞翟凌干密,蟠螭压陛骄。晨光生剑珮,和气引咸韶。宝极瞻垂衮,星阶集珥貂。班时先正夏,拜祝故尊尧。山献称觞寿,雷传浃宇谣。燕需云布象,恩沥斗回杓。任土虔方骋,居乡

石鼓溪边渡,门前一叶舟。雨滋千壑翠,风动万岩秋。仙去云常在。山空水自流,九天烦紫诏,借我此中游。

幽径任蓬蒿,衡门闭亦牢。驹寒宜在谷,鹤倦懒鸣皋。老树根流髓,重崖石长膏。樵童更閒静,听我读离骚。

落絮满衣裳,携琴问酒乡。挂帆南入楚,到县半浮湘。吏散翠禽下,庭闲斑竹长。人安宜远泛,沙上蕙兰香。

近远从王事,南行处处经。手持霜简白,心在夏苗青。回雁书应报,愁猿夜屡听。因君使绝域,方物尽来庭。

可怜官职好文词,五十专城未是迟。晓日镜前无白发,春风门外有红旗。郡中何处堪携酒,席上谁人解和诗。唯共交亲开口笑,知君不及洛阳时。

四时丹桂年年好,万岁青娥个个妍。但看世人生与老,不愁玉兔缺仍圆。攻侵属国雪中节,巧趁鸱夷烟际船。我把清光贮胸次,从教飞辙碧宵缘。

灯火头蒙垢,年华鬓茁丝。诗书犹见负,韦布未相辞。有处可弹铗,何愁无置锥。丈夫行止计,不必问妻儿。

见说携琴去,西风半日程。云留秋渡冷,月过别峰明。落叶惊疏鬓,黄花照澹情。思君不能寐,一雁叫深更。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