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书事

年年耕与钓,鸥鸟已相依。
砌长苍苔厚,藤抽紫蔓肥。
风莺移树啭,雨燕入楼飞。
不觉春光暮,绕篱红杏稀。

作品评述

译文:
每年都在务农与垂钓中度过,鸥鸟已经成为互相依赖的伙伴。院子的石砌长满了厚厚的青苔,藤蔓长出了紫色的浓密枝叶。风中传来黄莺移动树枝的歌声,雨燕飞入了楼里。不知不觉间,春光已经暮色沉沉,篱笆旁的红杏花已经凋谢稀疏。

诗意:
这首诗意境简洁清新,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乡村环境。诗人以写实的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了乡村的平静与自然的美好。诗中描述了田园生活的场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赏析:
《村居书事》是一首以写景为主的田园诗。整首诗以简练的文字,展现了一个宁静的村居环境。青苔覆满的砌墙,藤蔓茂盛的院子,倒映着作者对安静自然生活的向往。诗中的鸟类形象,如鸥鸟、黄莺、雨燕等,增添了生动感。通过描写细腻的自然景物,凸显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整首诗情感平实,节奏轻快,给人以宁静和愉悦的感觉,使人产生向往自然、追求简单生活的思考。

作者介绍

韦庄,字端己,杜陵人,见素之后,疎旷不拘小节。干宁元年第进士,授校书郎,转补阙。李询为两川宣谕和协使,辟为判官,以中原多故,潜欲依王建。建辟为掌书记,寻召为起居舍人,建表留之,后相建为平章事。集二十卷。今编诗五卷、补遗一卷。 韦庄,字端已,杜陵人,见素之后,疎旷不拘小节。干宁元年第进士,授校书郎,转补阙。李询为两川宣谕和协使,辟为判官,以中原多故,潜欲依王建,建辟为掌书记,寻召为起居舍人,建表留之,后相建为平章事。集二十卷。今编诗五卷、补遗一卷。

诗词推荐

多病成懒疏,日月忽驱逐。家人厌陈迹,洒扫新我目。争此须臾间,扰扰竞多福。习气变性情,不复生惭恧。幸有一樽酒,可以寄清穆。夜静天四垂,星光就檐屋。灯烛忽空旷,琴书转幽独。休心薇蕨内,庶免营旨蓄。凤凰鸣高冈,贻笑於鸡鹜。得终岁寒心,尚愧庭前竹。去去天台山,幽兰

秋天

冬暖熙熙作午晴,红梅花下一壶倾。衰年未夜先思睡,深闭柴门却月明。

秋天

山上天将近,人间路渐遥。谁当云里见,知欲渡仙桥。

秋天

陋质百不能,补败倚师友。东里丈人行,幸忝巾屦后。君诗如秋霁,峭绝森碧岫。又如万古壑,潺湲泻寒溜。一手转机轴,四雇无匹偶。明窗一披读,张胆不论斗。原分有余光,屡夺自醉酒。驽骀费剪拂,鞭策谁可久。徂暑变新凉,一气分六九。逼仄尘区间,蒸郁未改旧。心逐林泉佳,病滋

秋天

会则一似等闲,不会则千难万难。岂不见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这裹转身有路,不妨入廛垂手。

秋天

月满空山雪满溪,幽人何处吹龙笛。醒来和月倚虚窗,鹤翻松露滴云石。

秋天

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闍黎饭后钟。三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秋天

羽客来从合皂山,殷懃告欣病诗癫。古今此病元无药,癫到阴何便是仙。

秋天

不堪提掇死猫头,日炙风吹臭未休。底事罕逢人著价,只缘贵重世无俦。

秋天

雨罢新晴怯宿寒,一帘秋色满阑干。欲穷大地三千界,须上高峰八百盘。累世避人秦妇子,一时惊客汉衣冠,尘寰元有清吟处,便作三山蓬岛看。

秋天

一番好景,近莺花时候。才过收灯便晴昼。正熊罴、占梦日,戏彩称觞,当此际,须信人间未有。光华分瑞节,粉署兰台,谁出如公望郎右。气如虹,才吐凤,指掌功名,余事也,千载犹当不朽。待_国、清边取封侯,看肘后、黄金印悬如斗。

秋天

雪初销,斗觉寒将变。已报梅梢暖。日边霜外,迤逦枝条自柔软。嫩苞匀点缀,绿萼轻裁剪。隐深心,未许清香散。渐融和,开欲遍。密处疑无间。天然标韵,不与群花斗深浅。夕阳波似动,曲水风犹懒。最销魂,弄影无人见。

秋天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渡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秋天

二苏翰墨仙,谪坠百蛮里。弟兄对床眠,此意孤一世。

秋天

衡阳去此正三年,一路程途甚坦然。深邃门墙三楚外,清风池馆五峰前。西边市井来商客,东岸汀洲簇钓船。公退只应无别事,朱陵后洞看神仙。

秋天

见说三閒松下屋,更无长物累中心。难忘独有南风操,时到溪山一鼓琴。

秋天

过懒愧前垢,晨起亦已勤。开门扫积叶,苔色一何新。不知何夕雨,余湿未生尘。初日照修竹,青山可怜人。俯仰衡门下,谁知此意真。

秋天

兄弟四人两人大,一人立地三人坐。家中更有一两口,任是凶年也得过。

秋天

雨后春寒冽,山前夕照斜。身犹寻垒燕,声杂宿林鸦。过岭尚千里,隔村能几家。毋嫌茅店恶,窗下有梅花。

秋天

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

秋天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