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祶阁职免机关报任之报二首

狂妄孤臣罪有余,三年三度挂丹书。
群儿过计愁郎罢,外物浮名总子虚。
只是儒酸真面目,不题道号混樵渔。
亲朋欲语浇教醉,休与时人事毁誉。

作品评述

《闻祶阁职免机关报任之报二首》是宋代诗人李昴英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分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狂妄自大的孤臣罪恶深重,三年里三次被免去职位。群臣们琢磨着怎么让他辞官,外界对他的声名虚有其表。只有儒学被扭曲,道德准则被混淆。亲朋好友想要开导他,但他已沉湎于酒色之中,不再理会他人的评价。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孤立自大的官员,他的行为自负且狂妄,导致他多次被罢免职位。诗人对这种人物感到忧虑和失望,认为他们只追求虚荣的外部名声,而忽视了真正的品德和道德价值。他们背离了儒学的真实面貌,也无意关注朋友和亲人的忠告,只顾沉湎于享乐中。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狂妄孤臣的形象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时代道德沦丧的担忧和对人性扭曲的反思。诗中通过对孤臣罪行的描述,表达了对他的批判,并揭示了他们虚假的面具下隐藏的真实面貌。诗人通过对儒学和道德价值的提及,暗示了他对传统伦理观念的忧虑,认为这些价值观逐渐被玷污和混淆。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亲朋好友意见被忽略的遗憾,他们的劝告和帮助已经无法触动孤臣的内心。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对现实中一位孤臣的形象描绘,传达出对时代风气的深刻思考。它提醒人们不要追逐虚名和个人私利,而是应当重视内心的道德修养和真实的人格。这种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展现了李昴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对时代问题的关注。

诗词推荐

诸孙晚下学,髻脱绕园行。互笑藏?拙,争言斗草赢。爷严责程课,翁爱哺饴饧。富贵宁期汝?他年且力耕。

秦代将军欲建功,截龙搜兔助英雄。用多谁念毛皆拔,抛却更嫌心不中。史氏只应归道直,江淹何独偶灵通。班超握管不成事,投掷翻从万里戎。君子三归擅一名,秋毫虽细握非轻。军书羽檄教谁录,帝命王言待我成。势健岂饶淝水阵,锋铦还学历山耕。毛干时有何人润,尽把烧焚恨始平。

荫幄晴云拂晓开,传呼仙仗九天来。披香殿上留朱辇,太液池边送玉杯。宿蕊暖含风浩荡,戏鳞清映日徘徊。宸章独与春争丽,恩许赓歌岂易陪。

朝朝去礼拜,谁识丹霞在。打倒木佛烧,院主反招罪。得相而无相,参方会不会。如来非大身,老卢快踏碓。

山侗二愿报师恩。立誓修行志炼心。火焰灭除火养木,水银枯尽水生金。木金三间通玄路,水火同流结宝岑。久视大丹成不漏,携云归去绝升

求名日苦辛,日望日荣亲。落叶山中路,秋霖马上人。晨昏知汝道,诗酒卫吾身。自笑抛麋鹿,长安拟醉春。

雨余残日入疏篱,变化相乘及尔奇。千嶂暮云收尽後,一年秋暑洗空时。如山酒券不相贷,隔巷衣砧如许悲!剩欲出门纾滞思,交亲零落与谁期?

巴西西北楼,堪望亦堪愁。山乱江回远,川清树欲秋。晴明中雪岭,烟霭下渔舟。写寄朝天客,知余恨独游。

春来非是爱吟诗,诗是田园引兴时。闻布布声惊绿野,听提台语忆青旗。曾因斗草争心起,每为看花乐意随。景物撩人禁不定,春来非是爱吟诗。

古驿一灯深,萧萧车马临。薄寒添暝色,入夜动乡心。戒寝预愁梦,喜晴翻量阴。首涂才此夕,忽漫话家林。

青衿诗学为,白发步乃却。茫茫悟中入,了了难边觉。抱痾每向人,谁有如神药。公乎有异闻,蕲为启玄钥。

抱孤琴,弹小操。独坐幽轩,尽日无人到。惟乐烟霞长啸傲。明月清风,今古长为道。识乾坤,知牝牡。懒共尘劳,汨汨争奔走。爱杀高眠消白昼。一任他家,玉兔金乌走。

清香裛露对高斋,泛酒偏能浣旅怀。不似春风逞红艳,镜前空坠玉人钗。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

药诀棋经思致论,柳腰莲脸本忘情。频频强入风流坐,酒肆应疑阮步兵。

净倮倮,赤洒洒。婷娉柳底花间,依约风前下。僧繇妙笔难描画。

久矣望来使,潸然开讣书。两家通绝谱,千里泣灵车。亦悟古皆死,所悲天祝余。泉扃生气在,故不羡曹蜍。

的的明月水,啾啾寒夜猿。客思浩方乱,洲浦寂无喧。忆作千金子,宁知九逝魂。虚闻事朱阙,结绶骛华轩。委别高堂爱,窥觎明主恩。今成转蓬去,叹息复何言。

七十二滩声共闻,一朝路向李溪分。梅花无情动春梦,未好忆家先忆君。

葛不连蔓棻台台。我君心苦命更之。尝胆不苦甘如饴。令我采葛以作丝。女工织兮不敢迟。弱于罗兮轻霏霏。号絺素兮将献之。越王悦兮忘罪除。吴王叹兮飞尺书。增封益地赐羽奇。机杖茵蓐诸侯仪。群臣拜舞天颜舒。我王何忧能不移。饥不遑食四体疲。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