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五十五首

平白将身入草窠,折娘生臂冻驴腰。
一年一度嵩山雪,雪有消归恨不消。

作品评述

《颂古五十五首》是宋代释绍昙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平白将身入草窠,
折娘生臂冻驴腰。
一年一度嵩山雪,
雪有消归恨不消。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人在嵩山附近的寒冷环境中的艰苦生活。诗人描述了自己身处草窠之中,用光秃的手臂和冻得发僵的腰驾驭着一匹瘦弱的驴子。诗人表达了对严寒冰雪的深深恨意,同时也抒发了对生活的无奈和辛酸之情。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贫困潦倒的人在极寒的环境中苦苦生活的场景。诗人运用了富有感染力的形象描写,通过平白的语言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主人公的艰辛和无奈。诗中的折娘生臂和冻驴腰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在极度寒冷中所受的痛苦和折磨。嵩山的雪象征着严寒的冬季,诗人在一年一度的雪季中感受到了无尽的寒冷和艰辛。雪虽然会消融,但诗人内心的怨恨却无法消散。整首诗词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生活的不满和对命运的无奈。

作者介绍

释绍昙(?~一二九七),字希叟。理宗淳祐九年(一二四九),住庆元府佛陇□□禅寺。景定元年(一二六○),住平江府法华禅寺。五年,住庆元府雪窦资圣禅寺。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住庆元府瑞巖山开善禅寺。元成宗元贞三年卒。有《希叟绍昙禅师语录》一卷、《希叟绍昙禅师广录》七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居径《拜呈日本国栗棘庵诸位尊属禅师》。 释绍昙诗,以辑自《语录》《广录》者及其中单编之偈颂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少李轻兵去不回,荆人胜气鼓如雷。将军料敌元非怯,能使君王促驾来。

一室凌埃壒,公堂更左偏。闲消官上日,小隐洞吴。棋酒随醒醉,蚊虻断扑缘。怜渠锻炉侧,矻矻计巢仙。

媚条无力倚风长,架作圆阴覆坐凉。露蘂一春清袭袂,有人知是令君香。

一阵雨声归岳峤,两条寒色下潇湘。客吟晚景停孤棹,僧踏清阴彻上方。

我徒旷达由胸臆,耻学鲰生事文墨。蛟龙长欲趁风雷,骐骥焉能制衔勒。锵金佩玉良有时,丐色谀言尽虚饰。功名富贵非偶然,杨子草玄徒默默。楚兰罢秀足蓬蒿,青松委幹多荆棘。争如一醉度流年,免使悲欢荡情域。

去水流年日并驰,年光客思两相随。咨嗟斑鬓今承弁,惭愧新荷又发池。杨柳逶迤愁远道,鹧鸪啁哳怨南枝。忆君何啻同琼树,但向春风送别离。

建章宫中匹瓦飞,太液浮起双红衣。文塘小径迎春归,春红莲叶春猗猗。金丸娇郎故惊起,白头双飞誓双死。上林雁归忍流离?九疑伥伥天万里。长干沙头人望夫,愿托锦鳞西江书。结生不作白头伴,结死须作青陵乌。

北风鸣晚角,雨雪塞云低。烽举战军动,天寒征马嘶。出营红旆展,过碛暗沙迷。诸将年皆老,何时罢鼓鼙。

菊后秋深,梅边春近,江天积雨初晴。日湖南畔,光现老人星。尽道元戎公相,今朝里、福寿相仍。当华诞,黄麻诏下。万里被恩荣。生来真活佛,心田一片,宽厚和平。好贤哉乔梓,雍肃家族。顾我寒*书客,经年里、眼特垂青。情欢处,新词一曲,把酒祝长生。

萧萧芦荻花,郢客独辞家。远棹依山响,危樯转浦斜。不寒澄浅石,潮落涨虚沙。莫与征徒望,乡园去渐赊。

万雷豗击一江声,本是风从水上行。断港不妨寻住计,修涂未信阻归程。间中已会失天静,忙里依然心地平。险阻怪岩行半百,扁舟肯学夜多惊。

五杂组,山雉羽。往复还,江头路。不得已,贵臣去。

目前无法,意在目前。目前荐得,正好吃拳。

溪山付与醉中仙,美酒何曾斗十千。就得江边贱鱼稻,闲官未用苦相怜。

倦游佳节负清明,禁籞芳菲未遍经。杨柳堆烟犹冉弱,杏花著雨半飘零。街头车马来还去,客里壶觞醉复醒。賸喜祥林洗尘土,吴山相对眼偏青。

腊酒复腊雪,故人今越乡。所思谁把盏,端坐恨无航。兔苑旧游尽,龟台仙路长。未知邹孟子,何以奉梁王。

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五度。式如玉。式如玉。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

交亲莫笑出麾频,不任纖机祇任真。远护玉关犹竭力,入陪金铉敢周身。素心直拟圭无玷,晚节当如竹有筠。道本逍遥惟所适,吾生何用蠖求伸。

神犀然光射方诸,海水拆裂双明珠。大珠飞上玉免臼,小珠亦奔银蟾蜍。千年太阴炼成魄,岂识妖■吞啖卮?刳胎乃堕欢伯计,玉斧椎开桃扇核。茅山外史海上来,拾得海月称奇哉。按剑或为龙鬼夺,掷手自戏仙人杯。雄雷雌电绕丹屋,顾免清光吞在腹。醒来不记墨淋漓,尘世随风散珠玉。

牛生天地间,益物用最大。其功配坤地,彖爻参众卦。血毛类上帝,胖蚃景福介。宗庙及宾客,百礼无不在。引耒刺中田,粒食烝民赖。服箱走四方,竭力任重载。昔闻载叟笑,图写穷织芥。胡君继其妙,差肩立异代。公卿仰名声,一观一可丐。如何散贱者,遽有双图赉。所嗟性颛愚,雅不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