崦合桃花水,窗鸣柳谷泉。
(题柳谷泉,见《应天府志》)
颓垣化为陂,陆地堪乘舟。
(以下并见张为《主客图》)
汀洲渺渺江篱短,疑是疑非两断肠。
巫峡朝云暮不归,洞庭春水晴空满。
龙吟四泽欲兴雨,凤引九雏警宿乌。
(七星管歌《通典》)
新妇矶边月明,女儿浦口潮平。
(渔父词,《野客丛谈》)

作品评述

《句》一诗诗词的中文译文为:崦合桃花水,窗鸣柳谷泉。颓垣化为陂,陆地堪乘舟。汀洲渺渺江篱短,疑是疑非两断肠。巫峡朝云暮不归,洞庭春水晴空满。龙吟四泽欲兴雨,凤引九雏警宿乌。新妇矶边月明,女儿浦口潮平。

这首诗的诗意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变化的感慨和思考。

首句描述了山中的桃花水,在窗户外可以听到柳谷泉的声音。这里以明亮的形象展示了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下一句表达了时间和环境的变化,透过荒废的古堡转化为湖泊,陆地也变成了可航行的水路。这一句将建筑物的消亡与大自然的力量相对比,表达了人类的努力和创造的虚幻与渺小。

接着的两句描绘了汀洲的景色,江边水草稀疏而低,引发了作者的一种矛盾情感,疑惑于事物的真实性和虚幻性之间。这种矛盾情感在这里成为一种断肠的痛苦。

后面两句则描述了巫峡和洞庭湖的景色,巫山云雾弥漫,永远不回。洞庭湖的春水明亮,晴空万里,给予人们一种宽广和明朗之感。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变化,作者表达了人生的脆弱和无常。

最后两句描述了矶边月明和浦口平静的潮水。这里可以感受到一种自然安宁和平静的氛围。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展示了时间流转和事物变化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虚幻的思考,传达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意味。

作者介绍

顾况,字逋翁,海盐人。肃宗至德进士,长于歌诗,性好诙谐。尝为韩滉节度判官,与柳浑、李泌善。浑辅政,以校书徴。泌为相,稍迁着作郎。悒悒不乐,求归,坐诗语调嚯,贬饶州司户参军。后隐茅山,以寿终。集二十卷,今编诗四卷。 顾况,字逋翁,海盐人。肃宗至德进士,长于歌诗,性好诙谐,尝为韩滉节度判官,与柳浑、李泌善。浑辅政,以校书徴,泌为相,稍迁着作郎。悒悒不乐,求归,坐诗语调嚯,贬饶州司户参军,后隐茅山,以寿终。集二十卷,今编诗四卷。

诗词推荐

不令辛苦登螺岭,再挹泓渟嗽凤泉。客鬓自怜尘土满,岭松崖竹饱风烟。

梅影稀疏兰叶香,吴中水草越中行。荒田触目无人拣,款款归来带月耕。

梦中归见西陵雪,渺渺茫茫行路绝。觉来还在剡东峰,乡心缭绕愁夜钟。寺北禅冈犹记得,梦归长见山重重。

寿阳南渡口,敛笏见诸侯。五两楚云暮,千家淮水秋。开帘对芳草,送客上春洲。请问山中桂,王孙几度游。

捧檄垂三考,还家甫一旬。风云千里志,露电百年身。讲席辞多士,帷堂泣老亲。三生有遗恨,五福少全人。

白雪楼中一望乡,青山簇簇水茫茫。朝来渡口逢京使,说道烟尘近洛阳。[时淮西寇未平。]

客傅涅须法,老子付一笑。借令白再玄,能令年再少。

羽族禀万化。小大各有依。周周亦何辜。六翮掩不挥。愿衔众禽翼。一向黄河飞。飞者莫我顾。叹息将安归。

凛凛孤风不自夸,端居寰海定龙蛇。大中天子曾轻触,三度亲遭弄爪牙。

神有青囊号救贫,如何无术自谋身。道南大宅今安在,欲向龙舒觅主人。

山事由来别,只应中老身。寒园扫绽栗,秋浪拾干薪。领鹤闲书竹,夸云笑向人。俗家相去远,野水作东邻。

彼美吴姝唱,繁会阖闾邦。千坊万井、斜桥曲水小轩窗。缥缈关山台观。罗绮云烟相半。金石压掁撞。痴信东归虏,黑自死心降。范夫子,高标韵,秀眉庞。功成长往、有人同载世无双。物外聊从吾好。赖尔工颦妍笑。伴醉玉连缸。尽任扁舟路,风雨卷秋江。

寂灭现前,如月在天。分身利物,影含百川。是所谓不然而然,虚而通,静而应。万国春容,千江月影。如今何处求普门,一声鹤唳寒松顶。

石季龙,僭天禄,擅雄豪,美人姓郑名樱桃。樱桃美颜香且泽,娥娥侍寝专宫掖。后庭卷衣三万人,翠眉清镜不得亲。官军女骑一千匹,繁花照耀漳河春。织成花映红纶巾,红旗掣曳卤簿新。鸣鼙走马接飞鸟,铜驮琴瑟随去尘。凤阳重门如意馆,百尺金梯倚银汉。自言富贵不可量,女为公主

纵横南陌接东阡,妇饷夫耕望有年。前此丁黄饥欲死,今年米贱不论钱。

寺门松未老,早有鹤来栖。一夜枕衾冷,半天风雨啼。

客向灯前老,愁从枕上生。雨声添好睡,花气散余酲。旧事谈谁听,新诗链不成。惟当速归老,邻父待同耕。

明年七十。歌彩桥仙夕。见说严君平道,年年是、月初一。同时同里密。后今今又昔。便做伏生年纪,也未到、蹇吃吃。

鹊语灯花两太谩,三朝五夜强相驩。打门军将还惊枕,破屋山人起著冠。知巳书从天上落,焚香手把月中看。少陵泛爱虚名句,羡杀寒儒眼不寒。

我久无家今谩归,卖田买宅事交违。填高幫阔为深费,柱涉檐低可厚非。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