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评述
这首诗词《三会寺应制(一作刘宪诗)》是唐代萧至忠创作的。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岧峣仓史台,敞朗绀园开。
戒旦壶人警,翻霜羽骑来。
下辇登三袭,褰旒望九垓。
林披馆陶榜,水浸昆明灰。
网户飞花缀,幡竿度鸟回。
豫游仙唱动,潇洒出尘埃。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三会寺的景象。岧峣是山峰的意思,仓史台是古代历史记录的地方,敞朗绀园则是庄严而美丽的寺院。诗中提到寺内的警钟在清晨敲响,象征着晨钟暮鼓,寺庙在早晚的时刻都象征着宗教的庄重。接着描述了乘坐丝绸之路上的盛况,华丽的旗帜高高挂起,乐声飘荡在空中,表达了一种祥和和喜悦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词以描绘寺庙景象开篇,通过描述寺庙的壮观、庄严的景象,展现了寺庙作为信仰场所的庄重和祥和。接下来,描写了盛况空前的丝绸之路,用豪华盛况描绘了这里的繁华景象。诗词通过寺庙与盛况的对比,展示出寺庙作为一种信仰的存在与东方繁华市场的并存,表达了人们对信仰与物质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诗词运用了辞藻华丽的语言,描绘出美丽的景象和豪华的场景,展现出壮丽的氛围。同时,通过寺庙与盛况的对比,深化了诗意的内涵,表达了对信仰和繁荣的向往。整首诗词流畅自然,字句精练,展示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风貌。
作者介绍
萧至忠的轶事典故
萧至忠担任御史时,御史大夫李承嘉曾为诸御史道:“弹劾大臣不先向大夫请示,这合乎道理吗?”众人都不敢回答,只有萧至忠道:“依据惯例,御史台没有长官。御史,是皇帝的耳目,可以各自独立地弹劾,互相不必请示。如果弹劾要先向御史大夫请示,那么,弹劾御史大夫又该向谁请示呢?”李承嘉大惭,无言以对。萧至忠的生平
萧至忠早年曾在伊阙县、洛阳县担任县尉,后改任监察御史。704年(长安四年),萧至忠因弹劾宰相苏味道赃贪,被越级擢升为吏部员外郎。
705年(神龙元年),萧至忠因依附梁王武三思,升任御史中丞。后来,萧至忠又弹劾祝钦明、窦希玠与李承嘉,改任吏部侍郎,仍兼御史中丞。
707年(景龙元年),太子李重俊发动兵变,诛杀武三思,但最终兵败被杀。宰相宗楚客趁机诬陷相王李旦也参与兵变,唐中宗便命萧至忠审理。萧至忠哭诉道:“此前,天后欲立相王为太子,相王数日不食,请求让于陛下,其德行天下皆知。如今陛下贵为天子,怎么容不下一个弟弟呢?而要信人谗言。”唐中宗这才作罢。不久,萧至忠担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
709年(景龙三年),萧至忠升任侍中,监修国史,不久又改任中书令。当时,宰相宗楚客、纪处讷结党营私,韦巨源、杨再思、李峤只求自保,无所匡正。萧至忠起初坚守本职,受到时人的尊重,后来也依附于韦氏,将女儿嫁给韦皇后的表弟,甚至为死去的女儿与韦后的弟弟结冥婚。
710年(景云元年),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不久,相王李旦继位,是为唐睿宗,萧至忠被贬为晋州刺史。当时,太平公主权倾朝野,萧至忠便主动投靠太平公主。太平公主认为萧至忠的儿子在唐隆政变中遇害,他一定会心存怨望,可以帮助自己,便把他召回京师,任命为刑部尚书、中书令,封酂国公。
对于萧至忠依附太平公主的行为,很多人都进行反对。萧至忠的妹夫华州刺史蒋钦绪曾对他道:“凭您的才学,何必担心日后不能飞黄腾达!最好不要作非分之想,钻营求官。”萧至忠不听。蒋钦绪叹道:“萧家九代卿族,至此一朝族灭,实在是可悲呀!”后来,萧至忠从公主府中出来,恰巧遇到宋璟。宋璟道:“这不是我对您所期望的。”萧至忠讪笑道:“宋生说得很对!”说完便催马离去。
712年(先天元年),唐睿宗禅位于太子李隆基,是为唐玄宗。713年(开元元年),太平公主与萧至忠、窦怀贞、岑羲、崔湜、薛稷等人密谋废立,决定在七月四日发动兵变,由常元楷、李慈率羽林军闯入武德殿,萧至忠则与窦怀贞、岑羲在南衙举兵响应。不料唐玄宗提前得知消息,抢先平息兵变。萧至忠逃入南山,数日后被捕伏诛,家财也被抄没。
萧至忠虽因谋反被杀,唐玄宗对他仍很欣赏。后来,唐玄宗任命源乾曜为宰相,对高力士道:“你知道我为什么提拔源乾曜吗?我觉得他很像萧至忠。”高力士问道:“萧至忠不是辜负了陛下吗?”唐玄宗道:“萧至忠是治国之才,只是晚年做了错事而已,他起初不是非常贤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