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明王鏊的《唐子畏临李成群峰霁雪图》
拼音和注音
wú wén xī yù zhī xī xuě shān gāo , liù yuè jī xuě yóu bù xiāo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西域:(名)汉代指现在玉门关以西的新疆和中亚细亚等地区。
雪山:1.积雪的山。2.山名。原指印度北部喜马拉雅诸山,传说释迦牟尼成道前曾在此苦行。后借指佛教圣地或僧侣住地。3.山名。4.用雪堆成的山状物。
积雪:1.积聚未融的雪。2.彭孙贻诗作3.洛天依演唱歌曲。4.卫兰演唱歌曲。
不消:不用:不消说|不消破费。
六月:意思是一年中的第六个月;多用以指卫国定乱的正义之师。
王鏊
王鏊(1450—1524)明代名臣、文学家。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原诗
吾闻西域之西雪山高,六月积雪犹不消。
今之尽图无乃是,是何山势汹涌如波涛。
大山崔嵬小山耸,万壑千岩光欲动。
营丘化去五百年,遗踪一见人皆竦。
六如胸次蟠轮囷,戏梭碎玉散作千嶙峋。
一重一掩分向背,营丘似是君前身。
隆楼杰阁争相向,美人正醉销金帐。
岂知洛阳城中僵卧者,门外无人雪一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