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诗

楚王辛苦战无功,国破城荒霸业空。
唯有青春花上露,至今犹泣细腰宫。

作品评述

《咏史诗·细腰宫》是唐代诗人胡曾创作的一首诗歌,通过描写楚王的悲剧命运,表达了对国家破败、王朝衰亡的无奈和悲伤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楚王辛苦战无功,
国破城荒霸业空。
唯有青春花上露,
至今犹泣细腰宫。

诗词通过对楚王的描写,呈现出王朝衰败的景象。楚王为了国家付出了辛劳,但最终却无功而返,国家沦为废墟,王朝的霸业也成为了一种空虚的存在。而在这一切的悲伤中,唯有楚王的妃子,在细腰宫中凝望青春的花朵,流下了无尽的泪水。

诗意上,这首诗歌通过楚王的遭遇,呈现了历史的沧桑和无常。它表达了对悲剧命运的感慨和对唐朝王朝的忧虑。诗人通过细腰宫的形象,寄托了对美好时光和愿望的追忆,同时也呼唤着对过去的珍惜和对未来王朝的期许。

诗词的赏析上,通过对楚王的形象描写,诗人把焦点从国家转移到了个人的悲伤。楚王辛辛苦苦,却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国家的繁荣和王朝的霸业也成为了一片废墟。这种转变给人以深深的震撼,揭示了历史的无情和不可预测性。细腰宫作为一个隐喻,寄托了对美好时光和愿望的追忆,呼唤着对过去的珍惜和对未来王朝的期许。

总的来说,这首诗歌通过对楚王的辛酸遭遇的描写,抒发了对国家沦陷和王朝衰败的悲伤之情。同时,它还通过细腰宫的形象,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王朝的期许。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和朴实的意象,展示了历史的无常和个人命运的悲喜,并通过这个个人遭遇,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沉痛之情。

作者介绍

胡曾,邵阳人。咸通中举进士,不第,尝为汉南从事。《安定集》十卷,《咏史诗》三卷,今合编诗一卷。

诗词推荐

天门九重,荡荡开入。金支秀华,垂绅佩玦。或导或陪,率屐不越。注民耳目,四表胡悦。

青松伐作薪,白玉碎作尘,虽云质已毁,见者犹悲辛。磊砢任栋梁,温润中琮璧,岂以捐空山,遂比凡木石。郦生吏高阳,马周客新丰,从来豪杰士,大指亦略同。具区古大泽,烟水渺千里,可望不可到,中有隐君子。图书兼河雒,成毁穷乾坤,有时跨蛟鲸,指撝雷雨奔。嗟我独何人,乃许

卧雪常山馆,孤吟气转雄。若逢洛阳令,闭户不相通。

满怀多少是恩酬,未见功名已白头。不为寻山试筋力,岂能寒上背云楼。

溪流清到底,十顷浸秋光。烟重光加色,风狂雁失行。尘埃双老鬓,天地几斜阳。何处一声笛,征人暗断肠。

举家贫拾海边樵,来认仙宗在碧霄。丹穴虽无凡羽翼,灵椿还向细枝条。九衢马识他门少,十载身辞故国遥。愿与吾君作霖雨,且应平地活枯苗。

夜深来此倚阑干,千里楼台俯首看。月到天中花影正,露零平地草光寒。气清更觉山川近,意远从知宇宙宽。长啸一声云外落,几家儿女梦初残。

故家凋丧后,初识澹庵孙。玉树明庭角,冰澌吐话言。荆州得上幕。楚壤带中原。多欲附舟去,白鱼朱橘繁。

篱阴双蝶趁春晖,轻展新黄试舞衣。点草扑花如得意,因何相逐背人飞。

烟雨凄迷晚不收,疏帘曲几寄悠悠。一双蛱蝶来可许?点尽青青百草头。

锦作双翰褐作衣,雕笼蓄养亦多时。只缘学得千般语,欲返山林未有期。

南寺上人禅学苦,东冈老子法筵开。遥知大设伊蒲供,送汝挑包去捞斋。

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金张世禄原宪贫,牛衣寒贱貂蝉贵。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

道心退惰如风鷁,世念坚疆似火牛。安得短篷湖海去,夜深听雨琵琶洲。

青阳已代谢,赤帝方司衡。草木日繁庑,黄鸟鸣嘤嘤。维彼造化者,密运何神灵。不知为所迁,但见白发生。囿身天地间,所卫唯生经。宜令心气平,毋使疾疠婴。顺此阴阳序,四体当安宁。凯风吹棘薪,夭夭长枝茎。怀念父母恩,有泪如雨倾。仰观仍俯察,因之{左扌右余}中情。

雒阳客,后车结驷传烛食,人生富贵不易得。江头秋风旦夕起,胡为翩翩雒阳陌。雒阳陌,吹尘埃。江头树,安在哉。秋风起,菱花开。鲈鱼肥,归去来。

寻疑天意丧斯文,故选茅峰寄白云。酒后只留沧海客,香前唯见紫阳君。近年已绝诗书癖,今日兼将笔砚焚。为有此身犹苦患,不知何者是玄纁。

霭乃出深树,湘山日落时。若非尧女哭,即是楚臣啼。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

访政鸣尧鼓,旌贤走汉轮。帝方惊主父,人已芦平津。笔落三千健,恩颁尺一新。归来前席问,荣路迩严宸。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