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狄之孝十首·扶桑国

不食至七日,能将礼自居。
既然严像设,亦复奠朝晡。

作品评述

《夷狄之孝十首·扶桑国》是宋代诗人林同的作品之一。这首诗以夷狄之民扶桑国为背景,以孝道为主题,表达了主人公在严苛的环境中仍能坚守礼法与孝道的精神。

这首诗的中文译文是:不食至七日,能将礼自居。既然严像设,亦复奠朝晡。

诗意:
这首诗通过描述夷狄之民扶桑国的风俗和主人公的行为,探讨了孝道和礼法的重要性。主人公在饥饿的环境下坚持不吃七天,展现了他对礼的坚守和孝道精神。他不仅恪守严格的仪式和规矩,还恭敬地奠上朝拜的食品,向祖先致敬。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主人公在夷狄之地的孝道表现。通过主人公不食七日的坚持,体现了他对礼法的尊崇和对祖先的敬仰之情。他的行为不仅是对祖先的敬意,也是对自身家族血脉的延续和传承的一种表达。

这首诗在描写中蕴含了对孝道和礼法的崇高赞美,强调了这些传统价值在各个文化背景下的普适性。同时,它也从侧面反映了宋代社会对道德伦理的高度重视,以及人们在艰难环境下依然能够坚守传统美德的力量。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主人公在夷狄之地的孝道行为,表达了对孝道和礼法的推崇。它通过描写个人的奉献和坚守,传递了对传统美德的赞美和对道德伦理的思考,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审美价值。

作者介绍

林同(?~一二七六),字子真,号空斋处士,福清(今属福建)人。以廕授官,弃不仕。恭帝德祐二年,元兵破福清,被执,不屈死。有《孝诗》一卷,刘克庄爲之序(《后村大全集》卷九六)。元《昭忠录》有传。《宋史》卷四五二《忠义传》事迹不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四已作辨正。 林同诗,以顾氏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爲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编爲一卷。

诗词推荐

楼压寒江上,开帘对翠微。斜阳诸岭暮,古渡一僧归。窗迥云冲起,汀遥鸟背飞。谁言坐多倦,目极自忘机。

软红无数欲成泥,庭草催春绿渐齐。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画檐西。

油井小聚,洴溪之滨。夏秋雨集,沟浍皆盈。众水所汇,实病於行。谁作斯桥,庞君守真。宁瘠一已,而利他人。此心与桥,为世通津。我观地水,如车转轮。陵谷变迁,成毁有因。桥不足恃,所恃者仁。仁者之心,与石不磷。矢我铭诗,刻此坚眠。

我涉江东路,平地雪盈尺。明日登芙蓉,晴天开晓日。朅自婺源来,阴雨连朝夕。瘦马逼云际,又断檐间滴。顾我亦何人,市朝欲扫迹。平生诗酒交,落井仍下石。那知涉畏途,乃烦造化力。要知万里行,人谪非天谪。衡云霁韩愈,海市呈苏轼。君知此理不,鬼物护狂直。

雪鬓年颜老,霜庭景气秋。病看妻检药,寒遣婢梳头。身外名何有,人间事且休。澹然方寸内,唯拟学虚舟。

丙申二月七,是夕月离毕。春云忽霮{上雨下对},春两复蒙密。绵绵殆三旬,不见天上日。谪官在淮甸,幽抱常郁郁。岂无琅邪山,泥泞不可出。空庭唯蚯蚓,得势互蟠屈。乘兹积阴气,小穴恣出没。山禽忽飞下,长嘴啄深窟。倒曳方力争,强吞遽全失。食土与巢林,上下非俦匹。胡然罹此

雨雹碎晴峰,珠玑泻石壁。势增九军勇,气压百夫特。先生我辈人,一见愿自适。壮哉三瀑泉,表表尘外物。

船头饱钣看扬舲,忽作翻浆不反瓶。万死一生真是幸,九江三峡未尝经。尚收弃物乾坤大,薄恃阴功祖考灵。忧患偶来须理遣,可能为汝更星星。

萧条金陵郭,旧是帝王州。日暮望乡处,云边江树秋。楚云不可托,楚水只堪愁。行客千万里,沧波朝暮流。迢迢洛阳梦,独卧清川楼。异乡共如此,孤帆难久游。

秋日寻诗独自行,藕花香冷水风情。一凉转觉诗难做,付与梧桐夜雨声。

寺废苍崖耸,江回远岸明。风霜摧翰墨,岁月老丝缗。兀坐知茶味,闲行忘去程。长哦伊水句,回首右为情。

匹马中衢类断蓬,疏星残月共寒空。汉家未给千门钥,弛镫墙阴避宪骢。

饭余行挟册,醉后卧看山。举世皆忙者,无人伴我閒。

行脚不到庐山,住院只在江浙。偏要冷笑诸方,忘却自家百拙。讨便宜,破邪说。一锥一劄,不妨凛冽。

圣能享帝,孝克事亲。于皇宗祀,盛节此陈。何以下虔,二精有类。何以致祥,上天鉴止。

三人相对眠,眠中各自梦。觉起偶开门,老树绿不动。

曾过祝融峰顶上,步随明月宿禅关。夜深一阵打窗雨,卧听风雷在半山。

一自夷氛起大东,仪图牖户与家同。犬羊敢蚀金瓯限,虮虱空劳田舍翁。卜式异时真许国,弦高他日岂论功。王师行报收辽海,一盏吾当酹殡宫。

收得桑榆归物外,种成桃李满人间。

翠幕成阴帘拂地。池馆无人,四面生凉意。荷气竹香俱细细。分明著莫清风袂。玉枕如冰笙似水。才亸横钗,早被莺呼起。今夜月明人未睡。只消三四分来醉。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