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赵宽之主簿慈顺堂

人间得意尽危机,独有荣亲事未非。
魏阙恩光新绿绶,高堂娱侍旧斑衣。
牙签插架书无恙,兰膳循垓养莫违。
况有两公天下士,为君百斛泻珠玑。

作品评述

《寄题赵宽之主簿慈顺堂》是宋代文学家陆游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人间得意尽危机,
独有荣亲事未非。
魏阙恩光新绿绶,
高堂娱侍旧斑衣。
牙签插架书无恙,
兰膳循垓养莫违。
况有两公天下士,
为君百斛泻珠玑。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种身处危机之中的情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忧虑。诗人感叹人间得意之时往往伴随着各种危机和困扰,只有亲情中的荣耀尚未改变。他提到了魏阙(指皇宫)上的恩光,新绿的绶带,以及高堂中的娱乐和侍奉,这些都是过去的景象。然后,他提到牙签插在书架上,书籍完好无损,还有兰膳按照规定养脾胃,这些都是他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描述。最后,他表达了对两位公官(指赵宽和主簿)的敬仰,称他们为天下的士人,为他们百斛泻下了珍贵的珠玑(指财物)。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诗人内心境遇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苦难和困境的感慨。诗中的“人间得意尽危机”一句,道出了诗人在得意时也常常面临各种危险和困境的现实,人生的顺境和逆境往往交替出现。而“独有荣亲事未非”一句,则表达了亲情中的荣誉和关爱是诗人唯一没有改变的东西,是他内心的寄托和安慰。

诗中描写了魏阙上的恩光、新绿的绶带,以及高堂中的娱乐和侍奉,这些都是过去的景象,暗示了诗人曾经享受过的荣华富贵已然过去,如今只剩下回忆。而提到牙签插架书无恙、兰膳循垓养莫违,诗人关注的是自身的生活状态,尽管环境变迁,但他仍然保持着内心的坚守和规律,保护自己的精神世界。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两位公官的敬仰之情,称他们为天下的士人,并借用了“百斛泻珠玑”的形象来形容他们的仁德和大公无私。这也是诗人对高尚品德的推崇和向往,以此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期许。

整首诗词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通过对诗人内心和外部环境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困境的思考和对高尚品德的赞美,展示了陆游独特的感悟《寄题赵宽之主簿慈顺堂》 is a poem written by the Song Dynasty poet Lu You. Here is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poetic meaning,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poem:

中文译文:
人间得意尽危机,
独有荣亲事未非。
魏阙恩光新绿绶,
高堂娱侍旧斑衣。
牙签插架书无恙,
兰膳循垓养莫违。
况有两公天下士,
为君百斛泻珠玑。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身处危机之中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忧虑。诗人感叹在人生顺利的时刻往往伴随着各种危机和困扰,只有亲情中的荣耀尚未改变。他提到了魏阙(指皇宫)上的恩光,新绿的绶带,以及高堂中的娱乐和侍奉,这些都是过去的景象。然后,他提到牙签插在书架上,书籍完好无损,还有兰膳按照规定养脾胃,这些都是他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描述。最后,他表达了对两位公官(指赵宽和主簿)的敬仰,称他们为天下的士人,为他们百斛泻下了珍贵的珠玑(指财物)。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内心的境遇,表达了对人生苦难和困境的感慨。诗句中的“人间得意尽危机”表达了诗人在顺境中也常常面临各种危险和困境的现实,人生的顺境和逆境往往交替出现。而“独有荣亲事未非”则表达了亲情中的荣耀和关爱是诗人唯一没有改变的东西,是他内心的寄托和安慰。

诗中描写了魏阙上的恩光、新绿的绶带,以及高堂中的娱乐和侍奉,这些都是过去的景象,暗示了诗人曾经享受过的荣华富贵已经过去,如今只剩下回忆。而提到牙签插架书无恙、兰膳循垓养莫违,诗人关注的是自身的生活状态,尽管环境变迁,但他仍然保持着内心的坚守和规律,保护自己的精神世界。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两位公官的敬仰之情,称他们为天下的士人,并借用了“百斛泻珠玑”的形象来形容他们的仁德和大公无私。这也是诗人对高尚品德的推崇和向往,以此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期许。

整首诗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通过对诗人内心和外部环境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困境的思考和对高尚品德的赞美,展示了陆游独特的感悟。

作者介绍

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九),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宰子。年十二能诗文,以荫补登仕郎。高宗绍兴二十三年(一一五三)两浙转运司锁厅试第一,以秦桧孙埙居其次,抑置爲末。明年礼部试,主司復置前列,爲桧黜落。桧死,二十八年始爲福州宁德主簿(清干隆《宁德县志》卷三)。三十年,力除敕令所删定官(《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八五)。三十一年,迁大理寺司直(同上书卷一九一)兼宗正簿。孝宗即位,迁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赐进士出身(《宋会要辑稿》选举九之一九)。因论龙大渊、曾觌招权植党,出通判建康府,干道元年(一一六五),改通判隆兴府,以交结臺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论罢。六年,起通判夔州(《渭南文集》卷四三《入蜀记》)。八年,应王炎辟,爲四川宗抚使干办公事。其后曾摄通判蜀州,知嘉州、荣州。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范成大帅蜀,爲成都路安抚司参议官(《渭南文集》卷一四《范待制诗集序》)。三年,被劾摄知嘉州时燕饮颓放,罢职奉祠,因自号放翁。五年,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监(《省斋文稿》卷七《送陆务观赴七闽提举常平茶事》)。六年,改提举江南西路(《渭南文集》卷一八《抚州广寿禅院经藏记》)。以奏发粟赈济灾民,被劾奉祠。十三年,起知严州(淳熙《严州图经》卷一)。十五年,召除军器少监。光宗即位,迁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未几,復被劾免(《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五四)。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诏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祕书监(《南宋馆阁续录》卷九)。三年,致仕。开禧三年(一二○七),进爵渭南县伯。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陆游是着名爱国诗人,毕生主张抗金,收復失地,着作繁富,有《渭南文集》五十卷,《剑南诗稿》八十五卷等。《宋史》卷三九五有传。 陆游诗,以明末毛晋汲古阁刊挖改重印本爲底本爲底本。校以汲古阁初印本(简称初印本),宋严州刻残本(简称严州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残本(简称残宋本,藏北京图书馆)、明刘景寅由《瀛奎律髓》抄出的《别集》(简称别集本)、明弘治刊《涧谷精选陆放翁诗集·前集》(简称涧谷本)及《须溪精选陆放翁诗集·后集》(简称须溪本)等,并参校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简称钱校)。底本所附《放翁逸稿》、《逸稿续添》编爲第八十六、八十七卷。辑自《剑南诗稿》之外的诗,经营爲第八十八卷,凡出自《渭南文集》者,以明弘治十五年锡山华珵铜活字印本爲底本,校以《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诗词推荐

背壁灯残,卧听檐雨难成寐。井梧飘坠。历历蛩声细。数尽更筹,滴尽罗巾泪。如何睡。甫能得睡。梦到相思地。

静即为方动即圆,幼知棋局老饶老。封同桑梓一千户,迹远蓬莱二十年。品禄幸犹容后隐,干畲何敢拟前贤。只科筑室疑相似,三万牙签还俨然。

年来学稼似樊迟,惟有农功每不醨。事与本心虽自适,病随老境岂相遗。我方枕簟和云住,公正风幡撇地时。林下相逢笑相领,一枝筇竹水云姿。

春风日夜晓清真,不惜天香染世尘。寄语山僧休书扫,石间留取作毡茵。

闲日似年长,又在他乡春暮。柳外一声鶗鴂,怨落花飞絮。_罗只似旧时村,佳人在何嵈镠J晕署芬囊蛏酰鄩厍狎鄘貙?

臂短生来不善缘,那堪年已迫申辕。聃书字字家人语,不似蒙庄好寓言。

虚庭落日明嘉林,薰风吹我堂上琴。故人言别赴河颍,使我不觉生离心。援琴欲奏商声沈,感时怀昔多哀音。忆昔与君同侍辇,奏书朝闻夕称善。扈圣亲登太乙坛,承恩数奉甘泉宴。须臾云雨各西东,北风栗烈南飞鸿。君度石梁看晓日,予随兰省卧秋蓬。故人才高人所羡,飞藻如烟烨如电。

申白苛留。绮园浪出,老不知羞。输与先生,一枝鹤膝,一领羊裘。便教赐履营丘。争似把、渔竿到头。冷落_溪,张皇牧野,著甚来由。

信步出江{左舟右龙},庭松立两龙。晨僧自汲水,高阁忽鸣钟。净饭多山蜜,新羹供野葑。传闻初祖锡,犹挂最西峰。

生处多应散紫芝,清香端的与梅期。梅花刚被人描画,却是清香人不知。

路傍佳树碧云愁,曾侍金舆幸驿楼。草木荣枯似人事,绿阴寂寞汉陵秋。

同执群方至,因山十月催。永违天日表,空有肺肝摧。帐殿流苏卷,铃歌薤露哀。宫中垂晓轫,西去不更回。

故事闲台阁,仙门蔼已深。旧章窥复道,云幌肃重阴。玄律葭灰变,青阳斗柄临。年光摇树色,春气绕兰心。风响高窗度,流痕曲岸侵。天门总枢辖,人镜辨衣簪。日暮南宫静,瑶华振雅音。

雨霁彩虹卧,半夜水明楼。太湖极目,四面水尽是天流。几点鲈乡莼浦,万里鲸波雪浪,掀舞小渔舟。金饼挂蟾魄,时景正中秋。钓纶轻,兰棹稳,笑王侯。一蓑一笠,得意何必美封留。纵使金章鼎贵,何似玉樽倾倒,一醉可消愁。玉女在何许,唤起与同游。

不恋清时白玉珰,便将身世寄沧浪。三朝元老黄枢阁,四海闲人绿野堂。楚楚菁兰秋带雨,萧萧寒菊晚宜霜。拟成东甬耆英社,賸乐壶天日月长。

爱花长苦恼天君,政恐因花赋洛神。江上风霜方破腊,岭头水雪已回春。帮人远信来千里,浪蕊凡香隔一尘。天与孤高超世俗,肯将剩馥乞蜂臣。

阁雨浮云寒尚轻。商量雪意未全成。莫嫌竹外萧然处,忽有幽香透鼻清。诗兴逸,酒魂醒。主人留客更多情。不辞满引成痴客,且为梅花醉一觥。

春落平芜外,舟行白雨边。鸠应山尔汝,橹画水之玄。官冷谁能吏,身闲便是仙。康庐真个去,信有夙生缘。

夺却群生夏衣,成得衲僧卧具。为伊业识茫茫,所以一夺一与。三百四百野狐队,中有一两个不瞌睡。十方虚空百杂碎,宁不打破悭皮袋。

一世为巢拙,长年与鹊争。欲知云脚雨,先向屋头鸣。颈上玉花碎,臆前檀粉轻。何时将刻杖,扶助老夫行。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