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笙诗?并引?
.庚辰八月二十八日,刘几仲饯饮东坡。
中觞闻笙箫声,杳杳若在云霄间,抑扬往返,粗中音节。
徐而察之,则出于双瓶,水火相得,自然吟啸,盖食顷乃已。
坐客惊叹得未曾有,请作《瓶笙诗》记之。
孤松吟风细泠泠,独茧长缫女娲笙。
陋哉石鼎逢弥明,蚯蚓窍作苍蝇声。
瓶中宫商自相赓,昭文无亏亦无成。
东坡醉熟呼不醒,但云作劳吾耳鸣。
作品评述
《瓶笙诗?并引?》是苏轼在宋代刘几仲的饯别宴会上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庚辰八月二十八日,
刘几仲饯饮东坡。
中觞闻笙箫声,
杳杳若在云霄间,
抑扬往返,粗中音节。
徐而察之,则出于双瓶,
水火相得,自然吟啸,
盖食顷乃已。
坐客惊叹得未曾有,
请作《瓶笙诗》记之。
孤松吟风细泠泠,
独茧长缫女娲笙。
陋哉石鼎逢弥明,
蚯蚓窍作苍蝇声。
瓶中宫商自相赓,
昭文无亏亦无成。
东坡醉熟呼不醒,
但云作劳吾耳鸣。
诗意和赏析:
《瓶笙诗?并引?》描绘了一个饯别宴会的场景。诗中的“瓶笙”指的是瓶中的笙箫声音。整首诗以苏轼参加刘几仲的宴会为背景,通过听到瓶中笙箫的声音,引发了诗人对音乐的感悟和思考。
诗的前半部分描述了笙箫声的奇妙之处,宛如来自云霄之间,音调高低起伏,粗犷中带有一种韵味。这种音乐的美妙使得坐席上的客人们都感到惊叹,以至于请苏轼将这一情景写成《瓶笙诗》。
后半部分诗人以自然界的景物来比喻笙箫声音的特点。孤松吹拂的风声细腻悠扬,独茧所制的细腻纤细的女娲笙。而与之相比,石鼎所发出的声音却刺耳而粗糙,宛如蚯蚓在地洞中蠕动所发出的苍蝇声。瓶中的音乐却是宫商音相得益彰,昭文的音乐没有缺陷也没有成就。最后,诗人以东坡(苏轼自己的字号)陶醉在音乐中而呼之不醒,但他却说这只是他的幻觉,实际上只是他耳中的幻听。
整首诗通过描述瓶中笙箫声的美妙和与自然界音响的对比,表达了苏轼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和对艺术的思考。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和艺术的感悟:音乐可以是美妙动听的,也可以是粗糙刺耳的,而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诗人在音乐中沉醉,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妙和力量,但他也意识到这种美妙只是暂时的,无法永恒存在。
整首诗词以苏轼独特的笔触和对音乐的感悟的描绘,展现了他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深刻的思考。通过对瓶中笙箫声的描写和比喻,诗人将音乐与自然界相对照,凸显了音乐的美妙和艺术的价值。这首诗词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诗人对艺术追求的思考,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位文人的情感和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