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春日十首

泽国生涯有钓舟,此身随分狎群鸥。
非关利禄成羁絷,为学文章作赘疣。
病眼看花空溅泪,客颜临镜复包羞。
江东父老应相忆,燕子来时语不休。

作品评述

《南阳春日十首》是宋代陈舜俞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

泽国生涯有钓舟,
此身随分狎群鸥。
非关利禄成羁絷,
为学文章作赘疣。
病眼看花空溅泪,
客颜临镜复包羞。
江东父老应相忆,
燕子来时语不休。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南阳的春日生活和内心的感慨。诗人以自然景物和个人经历为线索,表达了对人生境遇和社会环境的思考。

诗的开头写到在泽国(南阳)的生活中,有机会垂钓舟中,享受自然的美好。作者将自己的生活与自然景物群鸥相比,表现出一种自由自在、与自然为伍的心境。

接下来的两句“非关利禄成羁絷,为学文章作赘疣”,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冷漠态度。他认为追求功名利禄只会让人束缚,而自己则专心学习文章,却成了累赘和包袱。

下一联“病眼看花空溅泪,客颜临镜复包羞”揭示了作者的身体和精神状况。作者的眼睛患病,看花却流下了无意义的泪水,同时在镜子前看到自己的客颜(外貌),感到羞愧和无奈。

最后两句“江东父老应相忆,燕子来时语不休”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他期待着江东的父老们能够想起他,同时也期待着燕子飞来时,能够与它们无尽地交谈。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个人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冷漠态度和对学问的追求,同时抒发了对身体和社会压力的感叹,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词以简洁、自然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给人以深思。

诗词推荐

馆娃宫外邺城西,远映征帆近拂堤。系得王孙归意切,不同芳草绿萋萋。

阳春

未央楼殿倚天开,东北偏高是月台。驰道都人浑惯识,星毬争指大家来。

阳春

修茂堂深,芳尘满、沈烟一朵。帘半卷,好风催晓,晴光才破。新润顿教萱草鬯,轻寒未放酴醿过。称鱼轩、容与寿如山,群仙贺。琴帏底,声调和。庭阶下,儿孙大。喜新来咿喔,又还添个。总是人生如意处,休将时事关眉锁。趁莺花、时节绮罗筵,年年作。

阳春

玉札丹砂宝易知,蜣蜋苏合粗擎斋。国医本草加繁悉,异域琛夹献麝犀。

阳春

身归紫霄岭,书下白云来。翦笋发寒字,烧花芳夜雷。想随香驭至,不假定钟催。

阳春

汉阳无远近,见说过湓城。云雨经春客,江山几日程。终随鸥鸟去,只待海潮生。前路逢渔父,多惭问姓名。

阳春

黄纸红旗意未阑,青衫俱不救饥寒。久荒三径未得返,偶有一钱何足看。世事岂能磨铁砚,诗盟聊吉歃铜盘。不嫌野外时迂盖,政要相从叩两端。

阳春

闻向君王乞象州,只贪州宅有高楼。山西日薄老无瘴,海外风来早见秋。蟋蟀已非今角匠,鹧{左石右鸟}犹是旧亭侯。南崖石壁宽多少,题偏新诗意未休。

阳春

见君风尘里,意出风尘外。自有沧洲期,含情十馀载。深居凤城曲,日预龙华会。果得僧家缘,能遗俗人态。一身今已适,万物知何爱。悟法电已空,看心水无碍。且将穷妙理,兼欲寻胜概。何独谢客游,当为远公辈。放舟驰楚郭,负杖辞秦塞。目送南飞云,令人想吴会。遥思旧游处,仿佛

阳春

佳城今已开,虽开不葬埋。漆灯犹未灭,留待沈彬来。

阳春

尾闾不禁沧溟竭,九转神丹都谩说。惟有班龙顶上珠,能补玉堂关下穴。

阳春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公佐成王,金滕功不刊。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素服开金滕,感悟求其端。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今日乐相乐,别后

阳春

老火势方张,欣逢律转商。打窗风送泾,袭袂夜生凉。洒若烦襟豁,悠然清梦长。流膏到原隰,黍稷遍含香。

阳春

烟山漠漠水漫漫,老柳知秋渡口寒。尽是西溪肠断处,凭君将与故人看。

阳春

琐闱官接凤凰巢,蔼蔼青云器业高。一代后先书惠人,三朝中外主风骚。阜安广粤新城郭,慑伏幽燕旧节旄。元相台楼何处是,蓬莱山压海波涛。

阳春

大门人望旧旌旄,岭表泷头罄错刀。中馈从谁合红卺,邮亭自诡絮征袍。青衫九品非君愠,黄卷连车慰我曹。兰蕙满山山水县,遥知放意咏离骚。

阳春

红锦障泥杏叶鞯。解鞍呼渡忆当年。马骄不肯上航船。茅店竹篱开席市,绛裙青袂断姜田。临平风物故依然。

阳春

何来仙女散天花,剩得余香伴佛牙。留取高枝青汉上,秋风吹送到君家。

阳春

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

阳春

故山闻独往,樵路忆相从。冰结泉声绝,霜清野翠浓。篱边颍阳道,竹外少姨峰。日夕田家务,寒烟隔几重。

阳春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