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合溪乾洞(又见刘商集,题作题潘师房)

渡水傍山寻绝壁,白云飞处洞天开。
仙人来往行无迹,石径春风长绿苔。

作品评述

《题合溪乾洞(又见刘商集,题作题潘师房)》是唐代诗人于鹄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渡水傍山寻绝壁,
白云飞处洞天开。
仙人来往行无迹,
石径春风长绿苔。

译文:
我沿着水边穿越山峦,寻找着一处险峻的绝壁,
当白云飞翔之处,洞天的门户便打开了。
仙人在此来去,行走无痕迹,
石径上的春风吹拂,长满了绿苔。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寻访合溪乾洞的情景。作者借助自然景物,表达了对于洞天仙境的向往和追求。他描述了穿越山水、寻找绝壁的过程,当白云飞过时,洞天的门户为他打开,进入了一个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境界。在这个洞天中,仙人来来往往,却不留下痕迹,象征着仙境的神秘和超越尘世的存在。石径上的春风吹拂,长满了绿苔,暗示着这个洞天与尘世间的联系,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

赏析:
《题合溪乾洞》展现了作者对于仙境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对于超脱尘世的向往。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仙人的形象,诗词中融入了浓厚的幻想和神秘色彩。作者通过渡水、穿越山峦,寻找绝壁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奇妙的场景,令人仿佛身临其境。白云飞过时,洞天的门户打开,象征着通往仙境的大门向作者敞开,给人以希望和憧憬。诗中的仙人形象神秘而超然,来去无踪,进一步强调了仙境的神秘性和超越尘世的特质。而石径上长满绿苔的描写,则将仙境与尘世联系在一起,给人以一种虚实交融的感觉。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于洞天仙境的向往,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幻境,并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加深了读者对于仙境的印象。

作者介绍

于鹄,大历、贞元间诗人也。隐居汉阳,尝为诸府从事。其诗语言朴实生动,清新可人;题材方面多描写隐逸生活,宣扬禅心道风的作品。代表作有《巴女谣》、《江南曲》、《题邻居》、《塞上曲》、《悼孩子》、《长安游》、《惜花 》、《南溪书斋》、《题美人》等,其中以《巴女谣》和《江南曲》两首诗流传最广。

诗词推荐

茭葑茸茸展翠毡,六桥分舞燕翎纤。撑船捷出苍湾去,要看山围玉镜奁。

以羊相易惭羊小,与象同称笑象轻。碧草充肠随意饱,黄钟满脰有时呜。力粗曾索寅人斗,骨配难湔丑座名。空费景升刍与藁,不如羸犉尚堪耕。

倦童疲马放松门,自把长筇倚石根。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

由来梁雁与冥鸿,不合翩翩向碧空。寒谷谩劳邹氏律,长天独遇宋都风。此时泣玉情虽异,他日衔环事亦同。二月春光正摇荡,无因得醉杏园中。

一声警露君能薄,五德司晨我用多。不会悠悠时俗士,重君轻我意如何。

妾肌如玉颜如花,长眉窈窈青山斜。深闺学成新妇礼,镜鸾不与留年丰。昨朝东邻裁嫁认,今朝西邻催结褵。自邻孤灯照春梦,年年风雨梨花时,不怨父母贫,不恨蹇修拙。妾生赋命自坎壈,底用间情写红叶。千丝万丝霜练光,与谁织作云锦裳。千针万两黻黼,与谁佩服朝明堂。吁嗟妾薄命

莫奏开元旧乐章,乐中歌曲断人肠。邠王玉笛三更咽,虢国金车十里香。一自犬戎生蓟北,便从征战老汾阳。中原骏马搜求尽,沙苑年来草又芳。

金缕开辰分五色,长丝献寿祝千年。垂衣日月承嘉庆,真祖飚游正在天。

薄游上东门,南望青山阿。松柏郁苍苍,绝顶亦嵯峨。中有避世者,存身养元和。我欲求其人,年岁空蹉跎。驱车寻归路,延目望三河。古来节侠士,孤坟蔽蓬科。杀身不成仁,倏如飞鸟过。宛转采芝曲,令人生叹嗟。

白藏应节,天高气清。岁功既阜,庶类收成。万方静谧,九土和平。馨香是荐,受祚聪明。

帝宅王家大道边,神马潜龙涌圣泉。昔日昔时经此地,看来看去渐成川。歌台舞榭宜正月,柳岸梅洲胜往年。莫疑波上春云少,只为从龙直上天。

老而不歇是一惑,安而不乐是二惑。闲而不清是三惑,三者之惑自戕贼。

仙署棣华春,当时已绝伦。今朝丹阙下,更入白眉人。重振高阳族,分居要路津。一门科第足,五府辟书频。鸷鸟得秋气,法星悬火旻.圣朝寰海静,所至不埋轮。

娇红深倚翠云团,仿佛三生吴彩鸾。诗眼顿惊春富贵,雨侵衫袖不知寒。

只是从前疏拙身,而今结驷昔悬鹑。伯鸾老去无遗恨,触忆同操井臼人。

久雨忽晴,天清地宁。寒山抚掌,拾得忻忻。凭麽会得,旱地遭钉。

只恨孤城未解围,围开番遣别相知。夕阳江上匆匆酒,细雨灯前草草诗。有梦直从花落后,无书空过雁来时。郭西古寺题名处,今日重游却共谁。

寒厅寂寞不知春,登眺招要藉所亲。始谓姑倾一杯酒,已焉颠倒白纶巾。

保福借水献花,这僧白日迷路。南山门下,总是粗心底。只是不敢说著,小慈妨大慈。

异类潜行未光前,昂藏头角耸摩天。回途莫衬寒岸草,耕破威音那畔田。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