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山色不随春老,竹枝长向人新。
桃蹊李径已成阴。
深院莺啼人静。
尘世白驹过隙,人情苍狗浮云。
不须计较谩劳神。
且凭随缘任连。

作品评述

《西江月》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吴儆。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山色不随春老,竹枝长向人新。
桃蹊李径已成阴,深院莺啼人静。
尘世白驹过隙,人情苍狗浮云。
不须计较谩劳神,且凭随缘任连。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反思人生的瞬息变迁,表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纷扰,从容面对人生起伏的心境。

诗的开篇写到山色不随着春天的老去而改变,竹枝却不断生长,向人们展示新的景象。这里山色和竹枝可以被理解为自然界的景物,它们的不变和变化可以引申为人生中永恒和瞬息的事物。

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桃蹊和李径已经成为阴暗的小径,意味着时光已经过去,岁月已经流转,昔日的繁花已经谢落,充满了一种静谧和凋零之感。深院中莺鸟的啼叫,更凸显了人世间的宁静和寂静。

下一句以“尘世白驹过隙”来形容时光的飞逝,白驹是一种白色的骏马,隙指狭小的缝隙。这里意味着时间的流转如同白驹一般快速,转瞬即逝。人情如同浮云,虚无飘渺,变幻无常。

最后两句写到无需过多计较和劳神费力,应该随缘而任其发展。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宽容待物的心态。无论是自然的变化还是人事的起伏,都应该以随缘的态度来面对,不必过分纠结。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从容面对人生起伏的心境。它启示人们应该以一种宽容、随缘的心态来看待世界,不被尘世的变幻所困扰,而是享受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真谛。

诗词推荐

少卿令德公,不肯入州府。种花养风烟,艺木荫庭宇。了无适俗韵,真可与晤语。永怀君诗句,净洗我尘土。如何百里间,此秘欠未睹。今晨款荆扉,老气压方虎。新诗疾雨风,妙字列行伍。华宗有后山,句律严七五。豫章乃其师,工部以为祖。君方讨渊源,奚啻窥牖户。我贫无一钱,不敢

西江月

时难何必苦嗟吁,自有山庄只自如。行担应携杏花谱,闭闭堪著竹林书。行观尘外乘风鹤,坐看人閒减水鱼。宇宙平安终有日,却从旧卜大门闾。

西江月

千年调,一旦空,惟有纸钱灰晚风送。尽蜀鹃啼血烟树中,唤不回一场春梦。

西江月

田田荷叶大湖西,千队鸳鸯掠水低。却似吴娘机上见,绿罗初{?聂}锦茸齐。

西江月

何处营求出世间,心中无事即身闲。门外水流风叶落,唯将定性对前山。

西江月

屋角羲娥转两轮,今朝水帝又司辰。山家尝稻知良月,野径寻梅见小春。一岁坐看除得尽,百年正与死为邻。谁能思许无穷事,闭合开炉但饮醇。

西江月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西江月

太真行酒知何地,渺莽遗基茂草深。声色加人何足计,精神满腹不同斟。六奇自可掀三狡,一正何妨讋百壬。堕帻吐茵均此辙,可怜枉用世仪心。

西江月

返耕意未遂,日夕登城隅。谁道山林近,坐为符竹拘。丽谯非改作,轩槛是新图。远水自嶓冢,长云吞具区。愿随江燕贺,羞逐府僚趋。欲识狂歌者,丘园一竖儒。

西江月

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

西江月

吾家此弟有何知,多愧君开道业基。不觉裹头成大汉,昨来竹马作童儿。还缘世遇兵戈闹,只恐身修礼乐迟。及见和诗诗自好,eh公不到更何时。

西江月

晓鹤弹古舌,婆罗门叫音。应吹天上律,不使尘中寻。虚空梦皆断,歆唏安能禁。如开孤月口,似说明星心。既非人间韵,枉作人间禽。不如相将去,碧落窠巢深。

西江月

西北风尘帝顾多,老臣承诏出岩阿。便宜欲上赵充国,矍铄还非马伏波。十乘戎行新节钺,三边精采旧关河。极知君命如山重,感激浑忘两鬓皤。

西江月

须知道体亦常虚,君子安能一器拘。赐也但知瑚琏贵,岂闻天地亦蘧庐。

西江月

郑声良可厌,闲抱七丝琴。欲识调弦意,理人先理心。

西江月

中渡桥边十里堤,寒蝉落尽柳条衰。年年塞下春风晚,谁见轻黄弄色时。

西江月

张子胸中莹不疑,江湖边地总曾知。波澜沃日漾舟起,霰雪埋空出塞时。挂席何妨拾明月,据鞍仍解赋新诗。悠然无复拘南北,阵马风樯取次宜。

西江月

小桧新移近曲栏,养成隆栋亦非难。当轩不是怜苍翠,只要人知耐岁寒。

西江月

庐陵曾记画锦堂,黼黻韩魏开忠良。文章足以照千古,富贵岂止荣一乡?寿张新得河东记,中陶乃是安阳裔。知几不独见井泉,自是胸中有天地。春风入帘春雨收,下堂不受黄河流。彩衣诸郎舞新好,奉恩归拜髯参谋。衣冠文物能潇洒,不羡老裴居绿野。山中自有宰相家,休问桃源种桃者。

西江月

老厌人间事,闲知造物功。草生三径绿,花发一窗红。幽境嚣尘外,流年啸傲中。所嗟侪辈尽,论旧只春风。

西江月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