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周钺往江夏

东西南北郡,自说遍曾游。
人世终多故,皇都不少留。
郢城帆过夜,汉水月方秋。
此谒亲知去,闻猿岂解愁。

作品评述

《送周钺往江夏》是唐代刘得仁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人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描述了和好友周钺分别的场景,表达了对他离去的不舍之情。

中文译文:
东西南北的州郡,我自自言自语地游历过。
人世间事变多,即使皇都也不例外。
郢城的帆船渐渐消失在夜幕中,汉水的明月照耀在秋天。
此时与好友告别,听到那猿叫声怎能不愁。

诗意:
《送周钺往江夏》描绘了作者与好友分别的情景。诗人表达出对好友的深厚友情以及对离别的惋惜和不舍之情。从描绘的东西南北州郡以及皇都,可以看出作者与好友的共同游历经历,而此刻相别,使得作者触动了更多的情感,对友谊的珍惜和离别的悲伤。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短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深情而质朴的情感。作者通过描绘市井纷扰的城市,以及夜晚中的离别场景,展示了人世间的无常和变化。同时,通过抒发自己的情感,也引起读者的共鸣。整首诗语言简练,形象鲜明,没有过多修饰,给人一种朴实而感人的感觉。

诗人通过婉转的叙述,表达了离别的情感和对友情的珍惜之情。诗中的猿鸣与作者的离愁构成了平行的意象,增强了诗人对离别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真挚而深沉,使得整首诗给人一种真实而戳心的感觉。

《送周钺往江夏》以简练的语言和深情的思想,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以及对离别的惋惜和思念。这首诗词有着真挚而深沉的情感,深深地触动着读者的心弦。

作者介绍

刘得仁(约公元八三八年前后在世),唐朝时期作家,字、里、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开成中前后在世。相传他是公主之子。长庆中,(公元八二三年左右)即有诗名。自开成至大中四朝,昆弟以贵戚皆擢显位,独得仁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得仁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诗词推荐

闲弄筝弦懒系裙,铅华消尽见天真。眼波低处事还新。怅恨不逢如意酒,寻思难值有情人。可怜虚度琐窗春。

壮引朱颜往,衰招白发生。危心几何折,劳尾自然赪。把酒天涯恨,搔头岁暮情。将何献康乐,衰思顿如酲。

交朋又得一相如,高掩虞郎行秘书。妙论析微惊我倒,诸生到眼可人无。一官幸此分邻烛,五字渠能揽虎须。快读清篇病如扫,北轩风竹对森疎。

静映寒林晚未芳,人人欲看寿阳妆。玉颜须傍韶春笑,莫斗严风与恶霜。

寒厅不知春,独立耿玉雪。闭门愁永夜,置酒及明发。忽惊庭户晓,未受烟雨没。浮光风宛转,照影水方折。鬓霜未易扫,眉斧真自伐。惟当此花前,醉卧黄昏月。

昔在三山日,曾升孟母堂。官寮同令子,箴训出幽房。盛拟双封国,俄惊一奠觞。新阡缘孝感,挥涕望高冈。

绝嗤梁梦误金瓯,又叹祁征困木牛。只藉人才作元气,闻公安健百无忧。

虎已伏,龙已降,猕猴不复窥六窗。万籁无声秋夜静,一轮明月照西江。

七物甘香杂蕊茶,浮花泛绿乱於霞。啜之始觉君恩重,休作寻常一等夸。

今年已断梅,七月雨益大。苗虽不厌雨,灌恐有余溉。禾梗正柔嫩,水满舞澎湃。其间田高低,于焉有畏爱。

清溪欲下影先翻,只鹭还将双鹭看。绿玉胫长聊试浅,素琼裳冷不禁寒。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晴登洛桥望,寒色古槐稀。流水东不息,翠华西未归。云收中岳近,钟出后宫微。回首禁门路,群鸦度落晖。

王母云軿下汉畿,侏儒常饱朔常饥。江湖满地流离泪,草木空山敝垢衣。石有能言惊物变,鵩来集舍覗人稀。独怜翠鸟烟波外,犹向晴天立钓矶。

九华并六角,流传名不同。无如慰黎庶,为我扬仁风。

潮风连地吼,江雨带天流。宫殿扃春仗,衣冠锁月游。伤心今北府,遗恨古东洲。王气如川至,龙兴海上州。

履霜行于野,绝粮厄于陈。伯奇父逐子,仲尼天戮民。

夜久谁同坐,炉寒鼎亦澄。乱松飘雨雪,一室掩香灯。白发添新岁,清吟减旧朋。明朝待晴旭,池上看春冰。

江头洲渚晚阳斜,宿雁已复取圆沙。老子尚堪巾屦在,凭君著意问梅花。

白莲社主碧溪人,同宿三门寺里云。四面涛声秋更怒,并床犹恐话难闻。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