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头陀寺上方

高步陟崔嵬,吟闲路惜回。
寺知何代有,僧见梵天来。
暮霭连沙积,馀霞遍槛开。
更期招静者,长啸上南台。

作品评述

《游头陀寺上方》是唐代诗人项斯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登高游览头陀寺上方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景致的赞美和对宁静环境的向往。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高步登临崔嵬处,
吟唱在闲途中犹为怜惜。
寺庙已存世多少年,
僧侣见到梵天的到来。
黄昏时分,雾气连绵于沙地,
夕阳馀辉遍布寺门前的石阶。
更期盼吸引寻求宁静的人们,
在南台上长啸畅所欲言。

这首诗词以景物描写为主,凸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细腻感受和对僻静处所的向往追求。作者选择了一个高处,头陀寺上方作为景点,登高远望,展现了壮丽的山水美景。他在道路上吟咏诗歌,表达了对这片自然景色的怜惜之情。诗中提到头陀寺存世已久,说明这个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僧人们见到梵天的到来,似乎在寻觅着宗教信仰层面的安宁和灵感。

而后半部分的描写更加突显了作者推崇宁静环境的态度。作者观察到黄昏时分,暮霭渐浓,在沙地上形成连绵的云雾。而夕阳的余辉则洒落在寺门前的石阶上,给整幅景色增添了一分柔和的色彩。作者希望能吸引那些追寻宁静的人们,聚集在南台上,一同享受这宁静和自由的时刻,长啸畅所欲言。

这首诗词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寺庙环境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欣赏和对安静宁谧环境的喜爱。通过描绘出高山、夕阳、云雾等自然元素的变化,强调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关系,表达了人们对宁静和灵感的追求。整首诗充满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远离喧嚣的向往和渴望。

诗词推荐

陶犬不知吠。瓦鸡焉能。安寝重丘下。仰闻板筑声。埏埴为涂车。束薪作蒭灵。

先生抱衰疾,不起茂陵间。夕临诸孤少,荒居吊客还。遗文禅东岳,留语葬乡山。多雨铭旌故,残灯素帐闲。乐章谁与集,垄树即堪攀。神理今难问,予将叫帝关。

淇上有寡妇,始慕宋共姬。食贫以自守,笑诮怀猜疑。忽为盗所污,放僻靡不为。昔为淇妇宗,今为淇妇嗤。可怜困思反,不如贸丝儿。

郁郁长条抽,林间翠堪翦。背岭山气浓,幽人趣不浅。

劳君车马此逡巡,我与刘君本世亲。两地山河分节制,十年京洛共风尘。笙歌几处胡天月,罗绮长留蜀国春。报主由来须尽敌,相期万里宝刀新。

有二比丘犯淫杀,自嗟自怨无觉察。远栖林野望成真,自业茫茫谁摆脱。

茅茨深处隔烟霞,鸡犬寥寥有数家。寄语武陵仙吏道:莫将征税及桃花。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方丈玲珑花竹闲,已将心印出人间。家家门外长安道,何处相逢是宝山。弥天释子本高情,往往山中独自行。莫怪狂人游楚国,莲花只在淤泥生。

秦云寂寂僧还定,尽日无人鹿绕床。日暮风吹官渡柳,白鸦飞出石头墙。(《废城》)双双白燕入祠堂。(乳石洞玉女祠。并见《主客图》)。

庙食於莆李长者,变海为田散郊野。福宜孙子百千年,家甲三山总文雁。西需一位京朝郎,官虽示显善声场。伯曰孝纯遵义方,潘安容貌心蒙庄。幼小抠趋父执时,挂口何曾闻是非。到了交游如一日,肯学世情随盛衰。我头半白言稍传,晚出要教识前贤。睽远莫能修世契,拟将下笔无由缘。

尽日閒窗运秃翁,自怜虚出管城封。不知尔更何为者,初听犹疑似足蛩。

国用资戎事,臣劳为主忧。将征任土贡,更发济川舟。拥传星还去,过池凤不留。唯高饮水节,稍浅别家愁。落叶淮边雨,孤山海上秋。遥知谢公兴,微月上江楼。

登临独立时。

相对白衣初满顷,执杯未饮已诗成。怀贤孤坐悄无语,不是朝来因宿酲。

城阙非长往,山林是夙期。时开问字酒,不赋解嘲诗。绿树停觞久,红阑点笔迟。奚童斟酌惯,深浅自能知。

酒满金船花满枝,佳人立唱惨愁眉。一声直入青云去,多少悲欢起此时。公子邀欢月满楼,双成揭调唱伊州。便从席上风沙起,直到阳关水尽头。

下床着新衣,初学小姑拜。低头羞见人,双手结裙带。

细竹千竿殿影斜,龙颜曾此着袈裟。寺楼杳杳钟声度,疑有宫娥出晚花。

时时赍破囊,访我息闲坊。煮雪问茶味,当风看雁行。心齐山鹿逸,句敌柳花狂。坚苦今如此,前程岂渺茫。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