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秀亭暮春述怀

空庭雨湿聚华茵,回首东风忆远人。
玉砌香消行迹断,雕阑吟彻别愁新。
楼台半是前朝景,桃李都承旧日春。
归燕多情还恋主,衔泥双拂画梁尘。

作品评述

《深秀亭暮春述怀》是一首明代的诗词,作者是志琼中公。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在深秀亭,春日傍晚,我倾诉着我的思念。
空旷的庭院被雨水打湿,回首望去,东风勾起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玉砌的台阶上的花香渐渐消散,他们的足迹也渐渐模糊消失。
在雕阑之间吟唱,心中的离愁变得更加深刻。
楼台上的景色有一半是过去的美景,桃花李花都承载着昔日的春光。
归来的燕子充满深情,仍然留恋着它们的主人,它们带着泥土在画梁上拂去尘埃。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人在深秀亭的春日傍晚时分,倾诉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离愁。庭院被雨水打湿,空旷而凄凉,回首望去,东风勾起了更深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描绘庭院中的景物,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归来的燕子对主人的深情留恋。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之情,以及对离别的痛苦之感。

赏析:
这首诗词以深秀亭作为背景,通过描绘庭院的景物和自然元素,将作者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诗中的空旷庭院、被雨水湿润的华茵、回首远方的思念,都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诗人通过雕阑吟唱的情景,表达了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眷恋。最后,归来的燕子衔泥扫尘,展现了对主人的深情依恋,给整首诗增添了一丝温情。

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将作者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景物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离愁别绪和对往昔时光的眷恋之情。同样,诗中表现出的归来的燕子对主人的深情依恋也给人一种温暖和感动。整首诗词在情感的表达上具有深度和内涵,使人产生共鸣。

诗词推荐

跣行我足伤,涉世无夷路。三复贝锦诗,谗口古亦恶。儿女附耳言,誉喜诉其怒。勿用驱青蝇,玉质自如故。

五更展转待晨光,到晓瞢腾入睡乡。却是金门早朝客,千金不博枕中方。

挺挺君家有祖风。■任余庆尚无穷。钓鳌莫问当年事,汗马须收第一功。何日是,梦维熊。麦光摇翠浪花红。一尊敬为祈难老,要作人间矍铄翁。

玉楼倾倒粉墙空,重叠青山绕故宫。武帝去来罗袖尽,野花黄蝶领春风。

天地烟煴。百卉含蘤。鸣鹤交颈。雎鸠相和。处子怀春。精魂回移。如何淑明。忘我实多。

玉树歌阑海云黑,花庭忽作青芜国。秦淮有水水无情,还向金陵漾春色。杨家二世安九重,不御华芝嫌六龙。百幅锦帆风力满,连天展尽金芙蓉。珠翠丁星复明灭,龙头劈浪哀笳发。千里涵空照水魂,万枝破鼻团香雪。漏转霞高沧海西,颇黎枕上闻天鸡。蛮弦代雁曲如语,一醉昏昏天下迷。

平生艺苑笔同耕,兄弟须知似友生。三载方寻夜雨约,六旬又作越中行。举杯不学销魂别,侧耳惟听报政声。从此西冈数登眺,白云飞处总关情。

重梅双杏巧相将,不为游人只自芳。应怪诗翁非老手,相逢不作旧时香。

云豀水云乡。

暂游不得久婆娑,柰此龙江景物何。天势去随帆际尽,海声来傍枕边多。昏窗微见灯明屿,霁阁遥看日浴波。定有后人寻旧迹,已留小篆识山阿。

邂逅稽山许揽须,尘埃时得近冰壶。不辞我老鸡豚社,且喜公归樱笋厨。满室琴书怀燕几,一川风雨送行舻。勉哉早了功名债,要画骑牛第二图。

只恐身由泪结成,一朝澌解了余生。当年下第都门道,白日荒荒记此情。

一生富贵皆空梦,千古英雄只断碑。几欲含毫作天问,西风吹恨入江篱。

岐山之阳石为鼓,叩之不鸣悬无虞。以为无用百无直,以为有用万物祖。置身无用有用间,自托周宣谁敢侮。宣王没後坟垅平,秦野苍茫不知处。周人旧物惟存山,文武遗民尽囚虏。鼎锺无在铸戈戟,宫殿已倒生禾黍。厉宣子孙窜四方,昭穆错乱不存谱。时有过客悲先王,绸缪牖户彻桑土。

岂敢言招隐,归休喜自安。一溪云卧稳,四海路行难。瑞兽藏头角,幽禽惜羽翰。子猷何处在,老尽碧琅玕.杉竹映溪关,修修共岁寒。幽人眠日晏,花雨落春残。道妙言何强,诗玄论甚难。闲居有亲赋,搔首忆潘安。

笑贡生狂,日日弹冠,西望王阳。待泥封屡下,蒲轮不至,卖琅琊产,办舍人装。厚禄故人,黄金有术,何不分伊肘后方。他年老,三千里外,八十思乡。何如吾寿华堂。在丞相东山旧第旁。任王人亲至,不妨高枕,吾州盛事,更短邻墙。我学希夷,邀公共坐,游戏壶中日月长。山僧道,成

浮世师休话,晋时灯照岩。禽飞穿静户,藤结入高杉。存没诗千首,废兴经数函。谁知将俗耳,来此避嚣谗。

丝串镂文银,高城日照鳞。擐来曾搅阵,一镞不伤身。

厌见山居要出来,出来厌了却思回。人生毕竟如何是,且看桃花晚{上艹下含}开。

青环瘦铁缆,系在淮阴城。水胫多长短,林枝有直横。山夔一足走,妖鸟九头鸣。韩信祠堂古,谁将胯下平。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