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才夫之成都

客有可人期不来,昔人抱恨长悠哉。
可得宦游同一处,家有如愿令人猜。
郊东郊西踏春色,醉舞淋浪花插额。
门前紫骝嘶东风,却折垂杨供马策。
如君岂久居尘泥,好处人知天亦知。
我非夔才识宫羽,此方欲验须他时。
长桥离愁湿烟雨,去日更将归日数。
从今把盏与题诗,故应半是思君语。

作品评述

《送才夫之成都》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李流谦。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送走了一个可爱的人,但他迟迟未归。昔日的人们怀恨已久,深深地留在了心中。如果能够一同往宦游之地,家中的人们会猜测他的心愿已达成。在东郊和西郊游赏春色,他醉舞着,浪花溅湿了额头。门前的紫色骏马嘶鸣着迎着东风,他轻抚垂柳,准备骑马出行。他不会长久地沉浸于尘土之中,好事自有人知,上天也知晓。我并非夔才,识不懂宫羽的技艺,但我希望在某个时刻验证自己的能力。长长的桥上弥漫着别离的忧愁,湿润的雨水中,日子已经不多了。从今天开始,我们共举杯畅饮,并题下这首诗,这样的举动无疑是在思念着你。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送别一个可爱的人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他离去的思念和期盼。诗中展示了作者对友人的关怀和祝福,同时也流露出自己的无奈和离愁之情。通过诗人对昔日怀恨和对友人出行的描述,展现了宋代社会中官场的复杂和人际关系的纷扰。

在赏析上,这首诗词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细腻地描绘了送别和离别的情景,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绪。诗中运用了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的对比,使得诗词更加生动有趣。同时,通过对友人离去和自己的局限的思考,诗人透露出对未来的期望和对自身能力的自省。整体而言,这首诗词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情感,又反映了作者自身的情绪和对未来的思考,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作者介绍

李流谦(一一二三~一一七六),字无变,号澹斋,德阳(今属四川)人。良臣子。高宗绍兴中以父荫补将仕郎,授成都灵泉尉,秩满,调雅州教授。虞允文宣抚蜀,招置幕下。寻以荐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出通判潼州府。孝宗淳熙三年卒,年五十四。遗着由子廉榘编次爲《澹斋集》八十九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十八卷(其中诗八卷)。事见本集附录其兄益谦所撰《行状》及子廉榘《跋澹斋集后》。 李流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澹斋集》爲底本。另从《永乐大典》辑得集外诗一首,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道是东风巧,西风未减东。菊黄霜换紫,树碧露揉红。须把乖张眼,偷窥造化工。只愁失天巧,不悔得诗穷。

真心不废别,试看越溪清。知汝机忘尽,春山自有情。月思华顶宿,云爱石门行。海近应须泛,无令鸥鹭惊。

嘉蔬值我园,好鸟巢我树。树枯鸟惊栖,园荒蔬委路。寒气肃山林,新芳飒然故。物理有固然,于何起欣恶。

吾年将八十,历践何足数。义不惜骸骨,愧无罔君父。挂冠复挂冠,求去再求去。至原诚遂心,燕笑乐畎亩。

神兮来下,享此苾芬。酌献雍雍,执事孔勤。神之还矣,忽乘飞云。遗我祺祥,物象忻忻。

君侯大雅姿,万态归物色。商略南海句,以心不以迹。试吐胸中奇,如臂指运力。今推王扬贤,童子漫雕刻。

南朝笛竹蕲为良,织成文簟琉璃黄。旧物正尔冷如铁,此君无奈寒如霜。山斋溽暑正六月,野人清梦迷三湘。卷舒随分且藏节,作诗为报刘中央。

诗卷空留紫翠间,风花飞絮岂堪攀。埋云已笑梦中梦,敲月更烦山上山。长短百年谁是主,死生一概匹如閒。病余勘破人间事,底用瞿昙说八还。

一句不遑无著问,迄今犹作野盘僧。

朱弦声奏彻云清,有客沉吟倚柱听。遗响一时存楚风,断魂千载写湘灵。珠随明月生沧海,船挟悲风过洞庭。弦索无言胶柱倒,遥遥江上数峰青。

魏紫姚黄欲占春。不教桃杏见清明。残红吹尽恰才晴。芳草池塘新涨绿。官桥杨柳半拖青。秋千院落管弦声。

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曷若东园桃与李,果成无语自垂阴。

介胄鹰扬出,山林蚁聚空。忽闻飞简报,曾是坐筹功。迥夜昏氛灭,危亭眺望雄。茂勋推世上,馀兴寄杯中。喜色烟霞改,欢忻里巷同。幸兹尊俎末,饮至又从公。

欲辞苍翠入尘嚣,把酒看山思寂寥。莫动移文苦相责,解梁闻说近中条。

莫令胸次著崔嵬,万事於人何有哉。欲向悬崖看积雨,几经空谷撼奔雷。山花无思开还落,溪鸟忘机云复来。此地逍遥吾足矣,解愁春瓮不须开。

薰风自南来,万象皆披襟。老子本不热,看他度青林。

清秋望不极,迢遰起曾阴。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应钟为羽]圣王生知,阐迺儒规。诗书文教,万世昭垂。良日惟丁,灵承不爽。揭此精虔,神其来乡。

清白家传业,中和吏向风。一门台阁仕,入使弟兄同。谳议民无讼,均输国不空。职劳终损寿,勤事有遗忠。

石室有金丹,山神不知秘。何必露光芒,夜半惊童稚。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