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尧章

数月书斋懒出门,眼看世事但纷纷。
长安岂是无相识,除却西湖但忆君。

作品评述

《忆尧章》是苏泂的一首宋代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书斋中闭门不出的情景,观察着世事的纷扰。诗人感叹长安城虽然人来人往,但没有能够相识的人,只有在西湖畔才能回忆起与朋友的往事。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思考和对友情的怀念之情。下面是对《忆尧章》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数个月来,我懒散地待在书斋里,不愿外出,
眼睁睁地看着世事纷纷扰扰。
长安城里难道没有那个相识的人吗,
除了西湖,我只能想起你,我的朋友。

诗意:
这首诗以作者自闭的书斋生活为背景,反映了他对社会变迁的观察和对友情的思念。作者透过对长安城和西湖的对比,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人情世故的疏离感。诗人在书斋中孤独自处,眼见世事纷纷,却无法找到一个能够相识的知己。只有在回忆与朋友在西湖的美好时光时,他才能找到一份情感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

赏析:
《忆尧章》通过对书斋生活和外界的对比,揭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思考。诗人以长安城和西湖为象征,表达了对友情的深切思念。长安城作为当时的政治和社交中心,熙熙攘攘,但作者却感到孤独和陌生。相比之下,西湖成为他回忆友情的场所,西湖的美景和与朋友的往事使他感到温暖和欣慰。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它以平淡的文字表达了人情世故和友情的复杂性,让读者产生共鸣。诗人通过对书斋生活的描写,呈现了自我封闭和对外界的疏离感,同时也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真挚情感的向往。

《忆尧章》是一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展示了苏泂独特才情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的诗词作品。它将读者带入了诗人内心的世界,引发了对友情和人情世故的深思。

作者介绍

苏泂(一一七○~?)(与赵师秀同龄,生年参《文学遗産》一九八三年四期《赵师秀生年小考》),字召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颂四世孙。生平事迹史籍失载,从本集诗篇可知,早年随祖师德宦游成都,曾任过短期朝官,在荆湖、金陵等地作幕宾,身经宁宗开禧初的北征。曾从陆游学诗,与当时着名诗人辛弃疾、刘过、王柟、赵师秀、姜夔等多有唱和。卒年七十余。有《泠然斋集》十二卷、《泠然斋诗余》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一),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泠然斋诗集》八卷。 苏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有关史籍。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柳丝稀处见前山,半在云间半雾间。回首乱红浓翠里,春风啼鸟更绵蛮。

杨花终日空飞舞,奈久长难驻。海潮虽是暂时来,却有个、堪凭处。紫府碧云为路。好相将归去。肯如薄幸五更风,不解与、花为主。

畴昔公何如,尽读天下书。公今复何似,未如张与于。皋陶当日语,一一皆世模。但令犴狱空,安用高吾闾。

前日来攀小园树,枝头蓓蕾无万数。今朝置酒来赏花,已有残英伴飞絮。春花如此将奈何,白日虽迟终不住。莺歌蝶舞两矜春,见我长嗟亦飞去。

予年四十七,已甫知命路。岂意天不绝,生男始为父。且免散琴书,敢望大门户。万中尽如此,何用过忧惧。

天上一轮影万轮,一轮方是月明真。只寻天上一轮月,水里万千何足论。

牧羊义帝实妨贤,犹有三纲共畏天。树楚击秦宜奋发,恶名何事苦争先。

投鞍才近午,置榻已成曛。岂乏道旁店,恐逢梁上君。

修途百折到山顶,绀宇数间开道场。倦卧尽人身自在,翻愁作梦趁黄粱。

况也来从班马傍,泛舟千里尚醲香。庭虽过鲁元无异,桴仙乘由得问强。亲见治民如沼眼,归谈勤贼定勤王。翻思欠子寒如此,孤负珠玑富墨庄。

途中久客忆家山,一线蹊通入翠寒。望处霁云收青练,跨门残月堕金盘。十虚俱殒眼方阔,三世齐吞肚觉宽。变化鲲鹏底时节,霄程九万看风抟。

红树晓莺啼,春风暖翠闺。雕笼熏绣被,珠履踏金堤。芍药花初吐,菖蒲叶正齐。藁砧当此日,行役向辽西。

钱唐回首春狼藉。湖山依旧横金碧。何处是儿家。粉墙杨柳斜。佳期难暗卜。檀板传心曲。随意带宜男。就中应未堪。

出旬方到同安郭,水驿春寒懒放船。白浪翻江风愈壮,黑云粘树雨长悬。峰头僧磬惟闻响,沙口渔罾已罢牵。寄语群鸥莫相狎,只今无暇与攀缘。

久疾无时已,残年莫更论。流离魂未返,穷苦舌空存。耕垄关心事,祠官荷主恩。但愁垂老眼,不见定中原。

云间霅水往来航,风雨几番腾客装。子职废供一旬劣,官事不了三春强。去时园花初放白,归日江梅如许黄。少复须之又西指,薰风一舸在回塘。

短裘入重云,长鑱求灵药。人葠四体具,狗杞群吠恶。采实去条枚,摘花弃跗萼。长啸忽蹑空,天台赴幽约。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非烟非雨淡蒙蒙,深闭窗扉护脱风。船外山光帘里翠,岸头花影镜中红。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