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三十四首

金刚宝剑入红炉,煅出杨岐三脚驴。
到处沙场鏖死战,髑髅交衮血糢糊。

作品评述

《偈颂三十四首》是宋代释如净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金刚宝剑入红炉,
煅出杨岐三脚驴。
到处沙场鏖死战,
髑髅交衮血糢糊。

译文:
坚固的金刚宝剑投入炽热的红炉,
铸造出一匹名叫杨岐的三脚驴。
他在各处沙场上英勇战斗至死,
骸骨堆积如山,血肉模糊不堪。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沙场征战中的残酷和悲壮。金刚宝剑象征着坚强的意志和勇气,被投入红炉中煅烧,象征着战士们在战斗中的磨砺和锻造。杨岐三脚驴则代表了战场上的战士,他们勇猛无畏,为了国家的利益奋勇杀敌,但最终却只能在沙场上饮马长江,壮烈地牺牲。诗中的髑髅和衮血糢糊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战场上的惨状和血腥场面。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英勇牺牲。金刚宝剑和红炉的形象给人以坚韧和锻造的感觉,表达了战士们在战场上的无私奉献和勇敢无畏。杨岐三脚驴的形象则寓意着战士们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中的骸骨和血糊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战场的惨状,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和反思。整首诗以简练的词语勾勒出战争的残酷现实,表现了作者对战士们的敬意和对战争的深思。通过对战争的描绘,诗词呼吁人们珍惜和平,反思战争的可怕和无意义。

作者介绍

释如净,字长翁(《中国佛学人名辞典》),俗姓俞,明州苇江(今浙江宁波)人。初自芙蓉山至明州雪窦山谒智鑑禅师,相侍十五年。宁宗嘉定三年(一二一○)受请住建康府清凉寺。迁台州瑞巖寺、临安府净慈寺、庆元府瑞巖寺,再住净慈寺。晚受诏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爲青原下十六世,雪窦智鑑禅师法嗣。约卒于理宗宝庆间,行脚四十余年,卒年六十六(《语录·辞世颂》)。有《天童如净禅师语录》二卷、《天童如净禅师续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续语录》及所附《观音导利兴圣宝林寺入宋传法沙门道元记》。 如净诗,以辑自《语录》、《续语录》者依原卷次编爲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自古送行情味恶,君行快似泛仙槎。新班人少先投卷,下水船轻易到家。南浦不堪看草色,西湖尚可及荷花。诸公若问栖栖者,为说吟诗两鬓华。

关中险固冯三辅,陇右勾连接四川。簇簇楼台悬日月,盈盈花草烂云烟。飚回海上沙飞雪,雨足江南水拍天。可笑华山陈处士,风流文彩却贪眠。

洞天无际复无旁,乔木梢云十万章。身外轩裳谁系绾,壶中日月自舒长。平生尘垢烦三沐,投老功名笑五浆。白鹿青牛今在否,一声秋磬上寥阳。

几番雨过山仍在,独望人间鹤未归。

霜风刮地如刀鎌,鸟不远飞鱼已潜。何况削发冷入骨,草屦不畏冰雪沾。缘山涉水去几里,昼钵野饭谁来添。毘陵旧寺苦欲到,索我赠行无人淹。

铁马云雕久绝尘,柳阴高压汉营春。天晴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下国卧龙空误主,中原逐鹿不因人。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诏从东海付南麾,戎乘前驱上将威。异俗已传吾父至,期文更咏我公归。岁时职贡还朱绂,昼日恩光赐衮衣。昔往今来亦何速,长亭杨柳尚依依。

垣衣侵砌竹穿墙,日日萧条气运凉。急雨满池鸣两部,幽奇不独水云乡。

觅元因,恰一对。七返真药,雨味丹才配。火候刀圭深青翠。上下升降,睹面人不会。下功夫,休贪睡。不属中间,要妙非内外。夹脊双关飞紫瑞。一颗明珠,飞上苍龙背。

谁琢翠岚如许工,晴峦汹涌欲穿空。一尘不动心斋处,寸缕初飞鼻孔通。

汉将本屯营,辽河有戍城。大夫曾取姓,先生亦得名。高枝拂远雁,疏影度遥星。不辞攀折苦,为入管弦声。

幼舆只合著山岩,误被恩光不盖惭。人怪衰翁烦尺一,心知造物赋朝三。飞腾岂少摩云鹘,蹙缩方同作茧蚕。安得公朝闵枯朽,早教归卧旧茆庵。

末后无端重漏泄,焦齿翁翁嚼生铁。玉鞭击碎月明珠,累及儿孙扬丑拙。

往年江外抛桃叶,去岁楼中别柳枝。寂寞春来一杯酒,此情唯有李君知。吟君旧句情难忘,风月何时是尽时。

青山长寂寞,南望独高歌。四海故人尽,九原新垄多。西沉浮世日,东注逝川波。不使年华驻,此生能几何。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豫让酬恩岁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年年桥上行人过,谁有当时国士心。

已是吴门变姓名,后来谁更识先生。一杯汉土丹墟在,万古闽山剑气横。步入白云秋石瘦,坐分黄叶午风清。逃奴不返松门静,隔水寒烟起暮城。

为怀贾谊到长沙,又过衡云湘水涯。诗酒放怀真是癖,江湖久客若无家。茫茫万事生春梦,草草三杯度岁华。把定东风笑相问,忍将桃李换梅花。

展牲告全,迺登于俎。竣事而良,侑以乐语。奉釐宣室,祚我神主。敛敷庶民,闰受其祜。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