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乡歌四首

侬是剑南人,惯识故乡好。
绿叶接红花,辉映绥安道。

作品评述

《忆乡歌四首》是宋代诗人冯梦得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侬是剑南人,惯识故乡好。
绿叶接红花,辉映绥安道。

中文译文:
你是剑南的人,熟悉家乡的美好。
绿叶与红花相连,辉映在绥安的道路上。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冯梦得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之情。他自称为"剑南人",表明自己来自剑南地区,对故乡的了解和感情深厚。诗中提到的绿叶和红花,象征着繁荣和美好的景象,与绥安的道路相映成辉,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美景和繁荣的渴望和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首句"侬是剑南人,惯识故乡好"直接自称为"剑南人",表明了作者与剑南地区的紧密联系,也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厚了解和喜爱之情。第二句"绿叶接红花,辉映绥安道"通过描绘绿叶与红花的相连和辉映在绥安的道路上,展示了家乡的美景和繁荣景象,以及诗人对此的渴望之情。

整首诗意境深远而含蓄,通过简单的描写,传递出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诗中的"剑南人"、"绿叶"和"红花"都是形象的象征,给诗词增添了一种富有感情的意境。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厚意,也能通过诗中的景象想象出绥安的美丽和繁荣。整首诗词简洁而富有意境,给人以思乡之情,让读者对家乡产生共鸣。

诗词推荐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

去年玉燕,记曾期今岁,瑶光入度。今日都人,从头屈指,尽是黑头公辅。争道一朝语合,谁信千龄际遇。更积雨。晓来晴,洗出_璃秋宇。 笑语。知何许。旆卷青霓,来自钧天所。道骨仙风,安排顿著,须是人间紫府。要识云台高绝,更有凤池深处。从今数。看千秋万岁,永承明主。

庾公楼上凭栏时,一片归云费梦思。乡国情怀应念我,江山风月定分谁。青衫休为墓陵湿,紫气先寻牛渚期。好是初秋藕花候,蛾眉尊酒正相宜。

三万六千顷,玉壶天地寒。庾岭封的皪,淇园折琅玕。漠漠梨花烂漫,纷纷柳絮飞残。直疑潢潦惊翻,斜风溯狂澜。对此频胜赏,一醉饱清欢。呼䣔童翦韭,和冰先荐春盘。怕东风吹散,留尊待月,倚阑莫惜今夜看。

别认公侯礼上才,筑金何啻旧燕台。地连东阁横头买,门对西园正面开。不隔红尘趋棨戟,只拖珠履赴尊罍。应逢明月清霜夜,闲领笙歌宴此来。

饭罢颓然付一床,旷怀真足傲羲皇。松棚尽日常如暮,荷沼无风亦自香。倚杖月生人影瘦,岸巾露透发根凉。颇闻王旅徂征近,敷水条山兴已狂。

一作南阳北阻雪我行滞宛许,日夕望京豫。旷野莽茫茫,乡山在何处。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十上耻还家,徘徊守归路。

不拚一死报封疆,忍使湖山牧虎狼。当日本为妻子计,而今何面见三光。

里社鸣连日,黄河清九湾。乾坤和气满,朝野太平还。星斓荆州界,光流兰殿间。阶{萱一换六}犹美人,篱菊具花悭。祥吹哗铜律,欢声塞卫环。天资岐更嶷,渊德雅而娴。银榜题新出,桑弧挂未弯。双龙牢国本,三善系人寰。墙石涂深碧。车轮刷浅斑。诞弥今月是,宴馔两宫颁。鱼藻清游

地分连寺树,迳掩隔墙苔。破屋无僧住,深秋有客来。号猿归秃树,饥鸟立香台。恝永当年塔,阴云拨不开。

相见尽言贫,能贫得几人。文成休送鬼,钱乏那通神。形瘦何妨鹤,衣悬一任鹑。饥来眠仰屋,鼻息撼梁尘。

撑肠万卷不救饥,书生何苦攻书为。如烹太牢饮醇酒,无此肝肺无由知。阴侯把笔耕六籍,短檠荧荧照头白。又携束书作官去,此生此债宁终极。大州小州疲征输,文书急急如骂奴。家无二顷归未可,泮宫水冷乐有余。使君喜士比金玉,知子姓名吾所属。定当屣履迎王符,勿忧广文饭不足。

浮屠藏家多在山,飞舟跨海烦往还。不如广师开此堂,清旷不减山中间。前有怪石天所鑱,莓苔模糊苍鬼颜。我时跨马来扣关,访师对石终日閒。

革辂征汾晋,隳城比燎毛。桓桓勗军旅,将将御英豪。神武诚无敌,天威讵可逃。王师宣利泽,霈若沃春膏。

羃羃烟云锁洞关,旁开六户类连环。芙蓉未是仙家瑞,更约同登太华山。

骨成泉下土,何物是游魂。一代颜容尽,千年名姓存。善缘依佛地,巧咏任人言。几听钱塘曲,风松静似喧。

曲坡行尽处,鸡犬两三家。十里长亭路,青山道正赊。

为君昔作伤心画,妙迹何劳劫火焚。今日图成浑不似,胭脂和泪落纷纷。

春序倏云晚,高台芳意多。花成风地缬,鸟作暝林歌。树气薰繁幄,池纹疊细波。夹城归骑散,烟絮遍铜驼。

共喜新凉大火流。一声水调听歌头。况有修蛾兼粉领。佳景。谢公无不碍沧洲。平昔短檠真大漫。气岸。老来都向酒杯收。云水光中修禊事。犹记。转头不觉已三秋。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