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禄

嗟余命偏奇,一生堕枯槁。
虽无青菁饭,颜色亦自好。
富贵点污人,修洁终可保。
居处既悠悠,衣食亦草草。
静观天宝间,脂泽逞淫姣。
冰山赫日来,随例须崩倒。
所得无纤毫,所丧不到老。
施施若无事,忧心惄如擣。

作品评述

《罢禄》是宋代张九成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嗟,我命运却奇特,
一生沦落憔悴。
虽然没有青菁饭,
我的容貌依然自喜。
富贵会玷污人心,
修身洁行可保持。
居住之地虽然宽敞,
衣食却匆忙而过。
静静观察着天宝时代,
油腻的光泽纵情欢娇。
冰山终将来日崩塌,
按规矩必然会倒下。
我所得到的微不足道,
所失去的却无法逃老去。
我表面看似毫不在意,
却内心忧虑如碓磨。

诗意和赏析:
《罢禄》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世俗荣华富贵的厌倦和对修身养性的追求。作者感叹自己的命运奇特,一生沦落憔悴,但他并不因此而自卑,反而自喜于自己的容貌。他认为虽然没有享受富贵的待遇,但只要保持修身洁行,依然可以守住内心的纯净。他的居住环境虽然宽敞,但生活却匆匆而过,衣食草草。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天宝时代,他静静地观察着,感受到其中油腻的光泽和纵情的欢娇。然而,他清楚地知道,这种富丽繁华终将崩塌,按照规律必然会衰败。他所得到的一切微不足道,而失去的却无法逃避老去的命运。尽管他表面看似毫不在意,但内心却忧虑不安,如同被碓磨般。

这首诗词通过对世俗富贵的嘲讽和对内心追求的呈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沧桑和虚妄的痛感。作者通过反思自己的一生,深刻洞察了富贵并非永恒,而修身养性才是真正可贵的。诗词中的冰山象征着世俗的繁华,而崩塌则寓意着它们的消逝。作者以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融入其中,使读者在品味诗词的同时也能对生命和价值进行反思。

诗词推荐

千林冻损禹阴凝,一点春从底处生。玉色独钟天地正,铁心不受雪霜惊。孤芳若与东君背,数树能令南纪明。醉后惟愁踏花影,青鞋不敢近花行。

忧人何处可销忧,碧瓮红栏湓水头。从此浔阳风月夜,崔公楼替庾公楼。

不尽人间万古愁,却评萱草解忘忧。开花若总关憔悴,谁信浮生更白头。

山束邑居窄,峡牵气候偏。林峦少平地,雾雨多阴天。隐隐煮盐火,漠漠烧畬烟。赖此东楼夕,风月时翛然。凭轩望所思,目断心涓涓。背春有去雁,上水无来船。我怀巴东守,本是关西贤。平生已不浅,流落重相怜。水梗漂万里,笼禽囚五年。新恩同雨露,远郡邻山川。书信虽往复,封疆

银笔森森度翠林,惰龙不用血蹄涔。仓箱且为农夫庆,敢说祠官俸有金。

温公宅子富公池,并入尧夫户不知。百亩但添官里赋,一编惟说橐中诗。自怜老去无能役,正恐儿成不了痴。有口尚能夸尹在,莫教白发困行移。

每嗟人世等浮沤,会聚如云散复收。诗赋别情无白雪,酒浇离思有青州。见梅须寄一枝信,对月还关两地愁。此去若逢风雨夜,肯思细话对床不。

春事三分破二分,山郊劝相岂虚文。通宵已过台前雨,破晓谁耕陇上云。士女携壶方杂还,老癃扶杖亦欢欣。迂疎为郡浑无补,只把丰年答圣君。

香草参差种,幽花逐旋移。既添醒酒石,须着放生池。春在年年好,山来处处奇。吹箫吾不解,长啸却相宜。

皇甫冉细草亦全高,秋毫乍堪比。及至干霄日,何人复居此。

恶圆难与俗浮沉,野处穷居岁月深。青嶂於予偏有分,白云嫌道太无心。人间富贵皆尘物,世外风泉是好音。老去翛然竟何事,若非入静即閒吟。

二豪诋醉客,气涌胸中山。漼然似冰释,亦复在一言。啬气实其腹,云当享长年。少饮得径醉,此秘君勿传。

不管筇枝破绿苔,闲穿万竹上荒台。幽花经雨自开落,啼鸟喜晴时去来。河岸家家装彩舫,儿曹处处唱青梅。谁知老子痴顽甚,看改新元十一回。

故国兴亡数,勤民土木嘉。废台称是楚,辨物愧非华。

忆作同门友,承明奉直庐。禁闱人自异,休浣迹非疏。珥笔金华殿,三朝玉玺书。恩光荣侍从,文彩应符徐。青眼真知我,玄谈愧起予。兰卮招促膝,松砌引长裾。丽日流莺早,凉天坠露初。前山临紫阁,曲水眺红蕖。谁为音尘旷,俄惊岁月除。风波移故辙,符守忽离居。济物阴功在,分忧

别酒厌厌一据鞍,远林微迳雪迷漫。伤心不似来时路,柳摆东风絮作团。

古庙崩榱在,墙间杂树荒。依稀余像设,寂寞必祠堂。旧日牲豭地,今晨孤兔乡。英灵如未灭,何以度凄凉。

闻道南村竹,春来接远坡。色侵沽酒旆,声送濯缨歌。甚欲敲门看,须凭拄杖过。余阴过西沼,应覆右军鹅。

梅花摘索穿疏竹。荫纹禽、喜欢相逐。坐中已自清堪掬。更潇洒、人如玉。新声爱度周郎曲。捧霞杯、再三相嘱。无情有恨重分北。也撩得、双眉蹙。

小隐丹壶时凭栏,它年兴在跨黄班。不妨游戏橘中乐,政尔经营湖上山。谁识胸怀容万顷,聊将身世寓三间。故人有子犹流落,我辈逢渠转厚颜。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