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刺史庙祭神辞

坎击鼓兮鄞水浒,思仁侯兮昔召父。
堰九里兮酾流为雨,水泱泱兮芃芃麦黍。
鸿隙堙兮谣荳芋,侯嘉绩兮依其在渚。
神之来兮飙轮下,兰觞勺兮荐椒糈。
民不忘侯兮歌且舞,侯不忘民兮俾宁宇。
神之归兮娭瑶圃,格颢穹兮降多祜。
娄丰穰兮除疾苦,年千世百兮保艾吾土。
事侯如存兮侯其福女,敬共承祀兮无怠终古。

作品评述

诗词的中文译文:《吴刺史庙祭神辞》

击响鼓声在鄞水畔,思念仁侯追溯到召父。筑堰九里收集流水为甘霖,河水气势汹汹,麦子和稷米茂盛。

鸿鹄将芽荳芋埋,侯嘉绩在此依偎靠渚,神灵降临之时,疾风驱动车轮,簪花和勺子沐浴在香气和美食之中。

人们不会忘记仁侯,歌舞庆祝,而侯也不会忘记百姓,使人们安居乐业。

神灵回归瑶池,布满了高高拱卫。丰收富饶除去了疾苦,千年百世保护着我土地。

事奉仁侯就像他活在世上一样,我们尊敬地接受祭祀,永远不敢懈怠。

诗意和赏析:这首诗是王应麟为吴刺史祭祀庙神所作。诗中描述了祭祀仪式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对仁侯的崇敬和怀念,同时也表达了仁侯对百姓的关怀与祝福。诗歌以流畅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物和祭祀仪式的庄严气氛,表达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和灵性信仰的重视,展现了宋代士人对忠义和公益的推崇。通过祭祀仪式中人与神之间的互动,诗歌传达了社会和谐与祖先崇拜的价值观念。

作者介绍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祖籍河南开封,后迁居庆元府鄞县(今浙江鄞县),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二十年。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相传《三字经》为其所著。

王应麟的著述

名录
  王应麟隐居二十载,所有著作,只写甲子不写年号,以示不向元朝称臣。他一生著作甚丰,有《困学纪闻》、《玉海》、《诗考》、《诗地理考》、《汉艺文志考证》、《玉堂类稿》、《深宁集》等六百多卷。但是知名度最高的反而是这部《三字经》,这可能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事。王应麟晚年为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编写了一本融会中国文化精粹的“三字歌诀”。他是通古博今的大儒,举重若轻的大家手笔写出这部“三字歌诀”,当然是非同凡响
  其著作学甚多且学术价值甚高,到清朝时才开始较为人所重视,其中《玉海》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为其准备博学宏词考试时所整理的。《困学纪闻》是笔记类的著作,集合其大量经史研究的心得成果。《汉制考》为历史著作。《通鉴地理通释》是历史地理学的著作。著有家喻户晓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

详介
  《玉海》
  此为一部规模宏大的类书,200卷。分天文、地理、官制、食货等21门。该书对宋代史事大多采用“实录”和“国史日历”,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卷末还附有《辞学指南》四卷,并有辑者所作《诗考》及《诗地理考》等13种。《四库提要》卷一三五说:“是书分天文、律宪、地理、帝学、圣制、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二十一门,每门各分子目,凡二百四十余类。…….其作此书,即为词科应用而设。故胪列条目,率钜典鸿章。其采录故实,亦皆吉祥善事,与他类书体例迥殊。然所引自经史子集,百家传记,无不赅具。而宋一代之掌故,率本诸实录、国史、日历,尤多后来史志所未详。其贯串奥博,唐宋诸大类书未有能过之者。”在《玉海》的各个类目当中,不仅提供了历史文献资料,还提供了代表这些文献来源的图书目录,有别于一般的类书。

  《三字经》
  成书年代和作者尚难确定。清代人多认为《三字经》是宋儒王应麟所作,不管《三字经》的作者是谁,都不影响这部书的价值,因为《三字经》有着丰富的内容。近代经学大师章太炎说:“其书先举方名事类,次及经史诸子,所以启导蒙稚者略备。”也就是说《三字经》是一部内容全面的启蒙读物。《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份,每一部份有一个中心。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从“为人学,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四时、四方、五行、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份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份先秦诸子的著作;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伏羲神农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 《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王应麟的生平

  宋宁宗嘉定十六年七月十九日(1223年8月17日)生於庆元府鄞县,元成宗元贞二年六月十二日(1296年7月13日)卒,年七十四。父亲名撝,字谦父,为楼昉的学生,曾官吏部郎中,预修中兴四朝国史。应麟天性聪敏,九岁便通六经,十九岁举进士,因受到程朱学派的王埜和真德秀等人影响,任官同时勤於读经史。后授衢州西安县主簿,县民误以其年少可欺,输纳赋税时故意延迟,应麟请求郡守,绳之以法,民皆畏服,无人再敢误期。时县内驻守军校正酝酿闹事,县令翁甫仓皇间不知计将安出,应麟前往说之以礼,事乃定。任满后改差监平江府百万东仓,又调浙西提举常平茶盐主管帐司,以才为部使者郑霖所礼遇。

  宝祐四年(1256年),举博学鸿词科。理宗方御集英殿亲策进士,命应麟为覆考官,知举官已先将评定名次录呈,帝欲有所升降,拟将第七卷改置於首,应麟读後顿首奏道:“是卷古谊若龟镜,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士贺。”遂以第七卷为首选,及至唱名赐第,乃是庐陵文天祥。应麟读其文而能知其人,鉴赏力可谓超人一等,而天祥一生亦不负所知,真千古所未有。

  寻添差浙西安抚司干办公事,迁三省枢密院主管架阁文字,改除国子录,升武学博士,再迁太常寺主簿。时丁大全为相,粉饰太平,讳言边事,应麟不受其笼络,乃向理宗恳切面奏:两淮已有边患,四川也很危急,应当加紧整治边防,不要再为大臣壅弊之言所欺骗。大全甚是不悦,乃促使台谏弹劾应麟,遂遭罢官。不久大全去位,朝廷起应麟通判台州,旋召入为太常博士,累牵著作佐郎。

  景定五年(1264年)冬,度宗即位,擢摄礼部郎官兼直学士院,又兼崇政殿说书,每因进讲多所开陈。迁著作郎,再迁秘书少监兼侍讲。除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以忤权相贾似道遭免官。久之,起知徽州,抑豪强,省赋税,民心大悦。旋召为秘书监,兼国史馆编修及实录院检讨。迁起居郎兼权吏部侍郎,复直陈边境急急之状,又大为似道所忌,欲更斥逐之,而应麟适以母忧去职。及似道在沿江溃师,宋之国运亦将告终。时恭帝新即位,应麟造朝,为中书舍人,迁礼部侍郎,上疏陈十事,并条画备御十策,皆不见用。寻转礼部尚书兼给事中,以封驳左丞相留梦炎引用非人,再三上疏皆不报,乃辞官东归。嗣有诏迁翰林学士,亦力辞。宋亡后深自晦匿,不与世人相接,而东南学者皆以为宋三百年文献所寄,莫不翕然宗之。

  入元后,王应麟“深自晦匿,不与世接”。对其隐居生活,有关史籍上的记载惜墨如金,语焉不详,以“后二十年卒”等一笔略过。明儒于是有其入元后是否为元人当过山长(书院院长类职务)之疑。清全祖望在《王先生画像记》中予以严辞驳斥。当今学者认为:“王应麟入元后,甘自晦匿,其生活形迹在当时即不为世人所熟悉。”

  南宋重臣王应麟,他是一位深深怀恋故国的“南仕”。入元后,其文章大多只写甲子不写年号,以“浚仪遗民”署名就是例证。其心理上欲寻觅一处与其生身之地庆元府(今宁波)鄞县有某种联系之处栖身,以寄托其思恋故国的情愫。

  南宋时的庆元县,虽交通闭塞,舟楫不通,但却人文荟萃,宋丞相李纲(邵武人)系庆元县大济进士吴桓之外甥;在王应麟之前的一位宋朝礼部尚书陈嘉猷就是庆元竹口人;还有庆元县大济的许多进士……为此,庆元县曾是许多人神往的地方。

  早在600多年前(朱元璋明洪武年间)庆元县令董大本为纪念这位先贤就在竹口为其建了进士坊。尔后历代诸如“竹溪公馆”祭祀之;在竹口和竹口王氏后裔迁居地的龙泉上源有王应麟的祠;文人墨客怀念王应麟的诗文,原老的阜梁桥上悬有“宋王伯厚先生故里”的匾额等。古老的《庆元县志》记载甚详可凭。竹口王应麟后裔在清咸丰二年第三次修订的族谱(前两次已佚失)中,详细记载了王应麟从鄞县鄮山迁居竹口的事实,其中有画像;有《像赞》载明“晚隐竹溪”;有王应麟的府第图;有王应麟去世后埋葬地点的记载及地形图,且府第图与洋源的地形吻合。

  另在竹口宋陈嘉猷尚书后裔族谱中,也有季之良写的《竹溪怀古》中“王理学、陈神童,翘然杰出宋代中”的诗句。

诗词推荐

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麈尾斑非疋,蒲葵陋不同。何人称相对,清瘦白须翁。

臂头长命缕,百结更双蟠。怕有痕生肉,教依玉钏宽。

欲穿九曲通淮子,只费春夫数日工。但见荷花三十里,何须更有大雷宫。

昨夜南亭望,分明梦洛中。室家谁道别,儿女案尝同。忽觉犹言是,沉思始悟空。肝肠馀几寸,拭泪坐春风。

登临萧寺几回头,石怪林深山自秋。地布黄金长照日,泉溜碧玉暗通沟。浚穿地脉疑无底,静啮崖根更不流。多谢老僧勤供佛,井华晓汲注瓷瓯。

辘辘转转,把繁华旧梦,转归何处?只有青山围故国,黄叶西风菜圃。拾橡瑶阶,打鱼宫沼,薄暮人归去。铜瓶百丈,哀音历历如诉。过江咫尺迷楼,宇文化及,便是韩擒虎。井底胭脂联臂出,问尔萧娘何处?清夜游词,後庭花曲,唱彻江关女。词场本色,帝王家数然否?

南州春又到。向腊尽冬残,冰姑先报。芳心爱春早。露生香馥馥,靓妆皎皎。诗人最巧。道竹外、斜枝更好。旋移根引水,浇培松竹,凑成三妙。回首。当年客里,荆棘途中,幸陪欢笑。闲愁似扫。记风雪、关山道。待飘花结子,和羹煮酒,还我山居送老。那青红、浪蕊浮花,尽锄去了。

山门寂寞唐栖寺,别去闲居又一年。草暗暮田君雁远,花明春院一僧禅。云房夕磬浮清雨,水殿寒灯宿细烟。作得诗成无寄处,几回遥认隔溪船。

登台并马出都门,满地东风动草根。千里乡心悲过鸟,一年佳节藉芳尊。回牜雪积春还在,远戍烟拖晚更昏。酩酊归来思何限,断鸥饥鹭立沙痕。

邻家争插红紫归,诗人独行嗅芳草。丛边幽蠹更不凡,蝴蝶纷纷逐花老。

秋水涵空如镜净。满镜清寒,倒碧摇山影。药户谁抨圆玉静。碧纱人怯黄昏醒。丛桂小山寒井井。唤起江南,一叶莼鲈兴。先自新愁愁夜永。不堪宋□重提省。

坛下雪初霁,南城冻欲生。斋心祠上帝,高步领名卿。沐浴含芳泽,周旋听佩声。犹怜广平守,寂寞竟何成。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碧湖湖上柳阴阴,人影澄波浸,常记年时欢花饮。到如今,西风吹断回文锦。羡他一对,鸳鸯飞去,残梦蓼花深。

能师还世名还在,空闭禅堂满院苔。花树不随人寂寞,数枝犹自出墙来。

剑气寒高倚暮空,男儿日月鏁心胸。莫藏牙爪同痴虎,好召风雷起卧龙。旧说王侯无世种,古尝富贵及耕佣。须将大道为奇遇,莫踏人间龌龊纵。

太白摇芒芒,只在西山阳。常言欲千里,一夜千里长。酒尽还磊磈,出匣鸣干将。兰菊犹有秋,白日安可量。

河南有归客,江风绕行襟。送君无尘听,舞鹤清瑟音。菱蔓缀楚棹,日华正嵩岑。如何谢文学,还起会云吟。

(一名一箩金、黄金缕、明月生南浦、凤栖梧、鹊蹋枝、卷珠帘、鱼水同欢)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桃李依依香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前波法涌,後波大通。大通法涌,彻底澄空。圆照愿海,千沤一实。圆通法流,滔天沃日。三世一念,十方见前。铜崖铁壁,不可攀缘。见即弹指,蹉过万千。大则偏圆异位,通则真假同源。观者著眼,是传非传。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