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评述
《谒金门(秋夜)》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描绘了秋夜中的景象和情感体验。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秋帷里。
长漏伴人无寐。
低玉枕凉轻绣被。
一番秋气味。
晓色又侵窗纸。
窗外鸡声初起。
声断几声还到耳。
已明声未已。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在金门谒见的秋夜中,作者在寂静的夜晚里难以入眠的心情。他躺在低矮的玉枕上,感受到凉爽的丝绸被单,空气中弥漫着秋天的气息。黎明的光线透过窗纸逐渐照亮房间,外面的鸡鸣声初露端倪,断断续续地传入耳中。天已渐亮,但鸡鸣声还未停歇。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秋夜中的心境和感受。首句“秋帷里”直接进入情境,将读者带入一个秋天的夜晚。接着,诗人描述了自己难以入眠的状态,长时间的漏水声伴随着他的辗转反侧。他的枕头低矮,由于秋凉而感觉凉爽,被子轻盈而柔软,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接下来的两句“一番秋气味,晓色又侵窗纸”描绘了黎明时分的景象。秋天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清晨的光线透过窗纸,渐渐照亮房间。这些描写既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也暗示了诗人心中的不安和无眠。
最后两句“窗外鸡声初起,声断几声还到耳。已明声未已。”表达了诗人在黎明时分听到窗外的鸡鸣声。鸡鸣声断断续续,有时到达诗人的耳边,有时又消失不见。这种声音的变化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一种无法掌握的感觉。天已经渐渐亮了,但鸡鸣声仍然持续,似乎与明亮的天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整首诗词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在秋夜中的孤独与无眠,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交融,诗人成功地创造了一种深沉而富有意境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