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亭有感二首

归老园林事已休,无端淮水作鸿沟。
堂堂百战平戎手,肯向沧浪把钓钩。

作品评述

《沧浪亭有感二首》是宋代诗人钱时所作,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历沧浪亭后的感慨。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第一首:

归老园林事已休,
无端淮水作鸿沟。
堂堂百战平戎手,
肯向沧浪把钓钩。

诗意:
作者回归老去的园林,往事已经结束。
却看到淮水无端地分割着,形成了一道鸿沟。
作为一名曾经参与百战,平定戎夷的将领,
怎么可能甘心在沧浪亭边垂钓呢?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园林的怀念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归老园林事已休"表明作者已经回到老去的园林,回归安宁之地,但也意味着曾经的辉煌与活力已经不再。
"无端淮水作鸿沟"描述了淮水的出现,形成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可能暗喻着社会变迁和人事改变,使得过去与现在产生了隔阂和断裂。
"堂堂百战平戎手"描述了作者曾经是一名英勇的将领,参与百战,使得戎夷平定,展现了他的英雄气概和功绩。
"肯向沧浪把钓钩"表达了作者不愿意沉湎于沧浪亭的娱乐消遣,而是希望继续投身于战事,展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整首诗通过对园林、水和战争的描绘,以及对过去与现在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和对往事的留恋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自身身份和价值的思考,表达了一种不甘心平庸和安逸的情感。

作者介绍

钱时(一一七五~一二四四),字子是,学者称融堂先生,淳安(今属浙江)人。早年从杨简学,爲朱熹所重。江东提刑袁甫作象山书院,延主讲席。理宗嘉熙元年(一二三七),以布衣召见,赐进士出身,授秘阁校勘,预修国史。后辞归,居乡蜀阜玉屏街北山之冈,创融堂书院。淳祐四年卒,年七十。有《蜀阜集》十八卷(《千顷堂书目》卷二九)等,已佚。今存民国十六年徐氏刻《蜀阜存稿》三卷。事见本集卷首《融堂先生行实》,《宋史》卷四○七《杨简传》附。 钱时诗,以《蜀阜存稿》爲底本,酌校他书引录。编爲二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层岩远接天,绝岭上栖烟。松低轻盖偃,藤细弱丝悬。石明如挂镜,苔分似列钱。暂策为龙杖,何处得神仙。

安用移封向酒泉,醉乡只拟乞南园。更添小阁临滩石,一洗人间歌吹喧。

曾不见譊譊。城中类远郊。虽然千里马,却有一枝巢。月出云山背,风来松竹梢。顽然何所得,岂复避人嘲。

一饭感恩无地报,此心许国已天知。胸中千古蟠锺阜,一死鸿毛断不移。

缙绅处士议所以,将军贵人须毕之。

两鬓萧萧华发生,欲寻江上白鸥盟。皇恩却许陪鹓鹭,重听景阳钟鼓声。

衣冠不忍坠家声,风雨潇潇溪自鸣。身似孤蓬随地转,家无长物带书行。荒凉松竹乡心外,淡薄虀盐世味轻。幸有田畴堪料理,何如买犊且归耕。

玉花流云照夜白,开元尚想行天街。韩李郑君俱已矣,健笔谁能如顺斋。

晕紫层红各自花,翠痕稠叶整还斜。有情岂必含春泪,自是殷勤管岁华。

道在何妨拙,身安一任贫。已知如意事,不逐苦吟人。瀑布空山月,梅花破屋春。奚囊有佳句,未肯寄朝绅。

春光景媚。花褪残红炎天气。蝉噪高枝。雁叫长空雪乱飞。四时如箭。八节忙忙频改换。满捧金彝。祝寿如同海岳齐。

扫云跻绝磴,倚竹破苍苔。冻涩冰帘卷,尘侵佛阁摧。僧残无给侍,墨妙杂舆台。就使匆匆去,犹胜不一来。

野鹤一辞笼,虚舟长任风。送愁还闹处,移老入闲中。身更求何事,天将富此翁。此翁何处当,酒库不曾空。

天将何福予蛾眉,生死湖山全盛时。冰雪无痕灵气香,女仙不赋降坛诗。

乌榜登临兴未休,共言何许更消忧。联裾萧寺寻真觉,方驾孙陵吊仲谋。语罢每开欢笑口,诗来仍掉苦吟头。已知轩冕真吾累,且可追随马少游。

世事等轻云,蘧庐寄此身。青灯少年梦,白发异乡人。按剑惊山鬼,吞丹养谷神。黄庭重读罢,吾得葆吾真。

平分素商。四垂翠幕,斜界银潢。颢气通建章。正烟澄练色,露洗水光。明映波融太液,影随帘挂披香。楼观壮丽,附霁云、耀绀碧相望。宫妆。三千从赭黄。万年世代,一部笙簧。夜宴花漏长。乍莺歌断续,燕舞回翔。玉座频燃绛蜡,素娥重按霓裳。还是共唱御制词,送御觞。

下马汤家市,前村数里赊。败篱瓜少蔓,簇舍荳先花。

风俗久颓坏,人物无轩昂。夫君抱贞质,卓卓诚所长。千牛解寸刃。万象穷智囊。兽群走麒麟,鸟族鸣风凰。炎政忽中微,权奸肆猖狂。强敌乘衅起,垂涎睨蜀疆。君持山南节,武略见锋鋩。坐令两蜀口,飞鸟莫敢翔。坤维倚长城,老稚日以康。谁谓波涛际,中流失舟航。悲风扬丹旐,观者

问天何事,雪垂垂欲下,又还晴却。春到梅梢香逗也,尽有心情行乐。剡曲舟回,灞桥诗在,一笑人如昨。此情分付,暮天寒月残角。谁道飞梦江南,群山如画,一一琼瑶琢。中有玉田三万顷,云是幼舆丘壑。招我归来,和春醉去,休跨扬州鹤。万花曾约,酒醒当有新作。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