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韵见寄

离乱从头说。
爱吾民、金缯不爱,蔓藤累葛。
壮气尽消人脆好,冠盖阴山观雪。
亏杀我、一星星发。
涕出女吴成倒转,问鲁为齐弱何年月。
丘也幸,由之瑟。
斩新换出旗麾别。
把当时、一椿大义,拆开收合。
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
这话霸、又成痴绝。
天地洪炉谁扇鞲,算於中、安得长坚铁。
淝水破,关东裂。

作品评述

贺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韵见寄赏析

  上片是回顾宋朝屈辱的历史。也许作者出于对前首词所提及的“后死无仇可雪”问题的担忧,这首词开头第一句“离乱从头说”似乎就有意提出人们早已忘却的往事,以引起回忆。“爱吾民、金缯不爱,蔓藤累葛”是追述自宋初以来长期的耻辱外交。早在北宋第三代皇帝真宗赵恒时,便以“澶渊之盟”向辽国岁赠白银十万两,绢缯二十万匹,换取中原的暂时和平,首开有宋以来向外族纳贡的先例。其子仁宗赵祯时,向辽国岁贡银绢又各增十万两、匹。此后,辽亡金兴,北宋朝廷又转而向金纳贡,数额有增无减。但是,这种作法不仅没有换来“和平”,反而更引起对方的觊觎,得寸进尺。于是河洛尽失,而宋室乃不得不南渡,以求苟安。最令人吃惊的是,南宋统治者竟至把屈辱说成是爱民。如仁宗所宣称的:“朕所爱者,土宇生民尔,斯物(指银缯)非所惜也。”(见魏泰《东轩笔录》)真是以罪为功,恬不知耻!陈亮在这里说:“爱吾民、金缯不爱”,即刺此事。虽然作品并未罗列上述史实,只用“蔓藤累葛”四字,已足将百余年来宋室历次丧权辱国、妄冀苟安的罪责揭露无遗。

  下一句“壮气尽消人脆好”进而再揭露统治者多年来在“爱吾民、金缯不爱”的幌子掩护下推行投降政策所造成的恶果。就全局来看,南宋形势是“壮气尽消人脆好”,以这样温顺脆弱销烁殆尽的民气、士气,去对付对方的进逼,其结果就只有“冠盖阴山观雪”——珠冠华盖的堂堂汉使到金廷求和。可是,他们的交涉不能取得任何胜利,惟有陪侍金主出猎阴山,观赏北国雪景而已。作者想到这里,不禁感叹道:“亏杀我、一星星发!”痛惜自己把头发都等白了,等到的竟是如此耻辱的现实。下面再借用历史故事来批判现实:春秋时,中原大国齐的国君景公畏惧处于南夷之地的吴国,只有流涕送女与之和亲;还有鲁国也曾因遭受强齐欺凌而不予反抗,遂日衰一日。往事可鉴,对照今日宋朝屈服于金,甘受凌辱而不加抵抗这一违反常理的怪事,后果如何,不问而知。这里所谓“问”,并非有疑而问,乃是用肯定语调发出的谴责和质问。

  写到此,话题和情绪同时一变,以重新振作之态,写出‘丘也幸,由之瑟’六字。《论语·述而》载有孔子语:“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又,孔子的学生子路弹瑟发勇武之音,被认为是不合雅、颂,孔子曾说:“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论语·先进》)作者各取此二语中的前三字为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今日幸有如吾二人这样坚毅的志士,虽举国均以举兵北伐为过,但我俩迄今坚持不懈。以此结束了上片,并为下片定下基调。乍一看,这两句话来得突兀,似乎显得生硬,其实不然。这是陈亮一贯的词风。他好为“硬语盘空”,这种风格,恐怕与他在南宋那一片黑暗之中努力焕发起斗争到底的精神密切相关。

  下片是写设想中的救国行动。《新唐书·李光弼传》曾记大将李光弼代郭子仪统兵之事,云:“其代子仪朔方也,营垒、士卒、麾帜无所更,而光弼一号令之,气色乃益精明。”辛弃疾早年曾建立过有名的“飞虎军”,金人为之震慑。作者设想,若由弃疾带兵,定会出现“斩(崭)新换出旗麾别”的新局面。

  这种设想,也许早在上饶鹅湖之会时二人就商议过,因此,这里所谓“把当时、一桩大义,拆开收合”,可能就指的是这件事。“拆开收合”,即解剖分析。基于此,“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扑肢动骨”便是作者想象投奔这支抗金新军后大显身手的兴奋情景。因留恋鹅湖之会、向往二人共同描绘的理想图景而产生上述设想,这是很自然的。继而,语势却忽然一落千丈,接一句“这话霸(即话柄)、只成痴绝”,明说这一切只不过是幻想。这种语气的跌宕起伏,恰恰说明作者情绪大起大落。他虽然残酷地宣告自己幻想的破灭,却又极其冷静地指出了真实。“只成痴绝”四字虽然饱含作者的失望和痛苦,却又是他理智的反映。“天地洪炉谁扇鞴?算于中、安得长坚铁!”是发自幻灭之后的感叹。他有感于《庄子·大宗师》中所谓天地是大熔炉的说法,想到人生犹如铁在洪炉之中,扇鞴(鼓风吹火的皮袋)鼓风,火力顿炽,顷刻即将消熔。

  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之势。不过,作者的这种幻灭感,却又并非对理想产生了什么怀疑和失望,而是深为人生有限而感到惋惜。但他又不是单纯留恋人生,而是深憾于不能亲见理想的实现。关于这点,在结尾的“淝水破,关东裂”二句中可以得到印证。这里,作者再一次用了他在《念奴娇·登多景楼》一词中已用过的谢安于淝水之战中大破苻秦八十万大军入犯的典故,但这不是雷同,正说明这个对历史了如指掌的爱国志士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和对胜利的憧憬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怀的。他的这些话是说给好友辛弃疾听的,自然不是只谈他自己的志气与渴望,而是表达了他们两人共同的心声。

作者介绍

陈亮(一一四三~一一九四),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早年尝考古人用兵成败之迹,着《酌古论》,知州周葵礼爲上客。孝宗干道中婺州以解头荐,补太学博士弟子员,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归。淳熙五年(一一七八),更名爲同,六次诣阙上书,极论时事,爲大臣交沮,不果。孝宗即位,復上书论恢復,不报。光宗绍熙四年(一一九三)进士,授佥书建康府判官,未至官,逾年卒,年五十二。有《龙川集》,今传本已非完帙。事见《水心集》卷二四《陈同甫墓志铭》,《宋史》卷四三六有传。今录诗十四首。

诗词推荐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日暮北来唯有鴈,地寒西去更无州。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愤懑

万里汉家使,双节照清秋。旧京行遍,中夜呼禹济黄流。寥落桑榆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芦沟。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对重九,须烂醉,莫牢愁。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袖里天书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

愤懑

剩得閒身镇自怜,更怜閒占此山泉。满阶碧草客稀到,半榻白云人对眠。窗影枝摇知雀踏,壁痕苔湿认蜗涎。日长静看辛夷树,落尽閒花忘宿缘。

愤懑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愤懑

有谁念我、如今霜鬓,远赴边堠。……身在碧云西畔,情随陇水东流。

愤懑

成我中兴年,朝家政急贤。侍臣更论荐,东阁重招延。子去当兹日,才惟莫与先。习轩经济学,于此定为川。

愤懑

伤时惜别两相参,渐老情怀百不堪。四十今年才欠四,三春此日只余三。身如零落沾泥絮,心似腾腾作茧蚕。遥忆白狼山下客,送春凭梦过江南。

愤懑

邢山潭中黑色龙,经年懒卧泥沙中。嵩阳山中白额虎,何年一箭肉为土。龙虽生,虎虽死,天然猛气略相似,生不益人死何负。虎头枯骨金石坚,投骨潭中潭水旋。龙知虎猛心已愧,虎知龙懒自增气。山前一战风雨交,父老晓起看麦苗。君不见岐山死诸葛,真能奔走生仲达。

愤懑

嘉玉惟芳。嘉币惟量。成形惟礼。禀色随方。神班其次。岁礼惟常。威仪抑抑。率由旧章。

愤懑

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厎止。祈父,亶不聪,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

愤懑

平生百无能,一嬾每自喜。胡为八年间,逐食走万里。身如盘汞转,人似炉丹死。事君未免媿,富贵不如已。雨余古驿凉,昼寐无错履。澹然得高卧,睡思极清美。心平了无梦,惊魇何自起。尚嫌漆园蝶,肯作南柯螘!斜阳生木影,龙蛇满窗纸。煎茶傥已熟,一笑问童子。

愤懑

隐者分湖住,高士云林栖。蒹葭散汀看鸥去,桃花隔屋闻鸡啼。每同杖屦踏春堤,诗筒酒榼前后提。公子风流乃相爱,缕引婵娟生叆叇。纤歌细舞交欢从,翠珰玉佩花茏葱。兰亭之下暮春会,飞觞列坐千载同。莫讶眉山长帽翁,高谭雄辨颜酡红。颓然自谓谪仙侣,欲举石象超鸿濛。丹丘子,

愤懑

溪上横岗一道斜,成行鸳鹭落平沙。竹篱茅舍林中见,仿佛孤山处士家。

愤懑

天上初秋桂子,庭前八月丹花。一年一度见仙槎。秋色分明如画。愿把阴功一脉,灯灯相续无涯。降祥作善岂其差。永作渔樵嘉话。

愤懑

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以我覃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既方既皂,既坚既好,不稂不莠。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有渰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穧,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

愤懑

鸭急风吹雪满汀洲,迎腊淮南忆倦游。小鸭枯荷野艇冷,去年今日冻高邮。

愤懑

二仲相从共此遨,濛濛花气袭征袍。几家绿暗藏深坞,一径红芳落野桃。春色暗随流水去,客怀空逐暮云高。临溪忽动秦源兴,应叹浮生何太劳。

愤懑

夜雪腊前冻,朝阳春后苏。人怜疏蕊瘦,花笑病翁臞。露白能多少?寻春似有无。诗催全不力,煮水换铜壶。

愤懑

趁梅寻得水边枝。独棹渔船却过溪。人似玉,醉如泥。闲歌五色线中诗。

愤懑

我性天下懒,自谓世莫双。朅来官中都,懒极济以憃。有如千黑鱼,东西转桥矼。又如橐驼卧,厌逐群吠尨。鼻洟任纵横,胞转徒胮肛。纷纷夸夺儿,见我语辄哤。平生李公子,老大同乡邦。奈何夺我有,收敛付一窗。作窠寓以名,异音乃同腔。金马可避世,何殊鹿门庞。君看富贵涂,机危

愤懑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