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年山望罗汉岭上大松

苍髯白甲老烟云,万大丛中独挺身。
一柱擎天须此物,执柯它日属何人。

作品评述

《过万年山望罗汉岭上大松》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郑伯熊。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苍髯白甲老烟云,
万大丛中独挺身。
一柱擎天须此物,
执柯它日属何人。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棵巍峨的大松树,矗立在万年山上的罗汉岭上。树干苍劲有力,宛如一位胡须花白、身披白色盔甲的老者,犹如长久岁月中的云烟。它在众多的树木中独自挺立,像是一根撑起天空的柱子。诗人思索着,这样的松树,将来会被哪个人采摘走,成为谁的财富。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大松树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壮丽、恒久和富有力量的景物的赞美和思考。诗中的大松树象征着坚韧和不屈的精神,它独自屹立在众多的树木中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它的形象和力量让人联想到人类自身的奋斗和追求,如同一根撑起天空的柱子,象征着人们追求崇高目标和实现伟大事业的决心和毅力。

诗中最后两句“一柱擎天须此物,执柯它日属何人”,则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思考和担忧。这棵大松树在诗人眼中是如此重要的存在,它的价值在于它所象征的精神和力量。然而,诗人也感到担忧,不知道将来哪个人会成为这株松树的主人,是否能真正理解和珍惜它所代表的精神意义。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凝练的语言,把握住大自然中的一处景物,通过对这棵大松树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坚韧精神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它展示了宋代文人的豪情壮志和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人类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诗词推荐

二月春光如酒浓,好怀每与故人同。杏花城郭青旗雨,燕子楼台玉笛风。锦帐将军烽火外,凤池仙客碧云中。凭谁解释春风恨?只有江南盛小丛。

放逐臣之常,胡为乎汨江。不先于楚死,未免作秦降。

人人争劝走淮西,莫犯翁翁按剑疑。我问平山堂下路,忠臣见诎有天知。

窗前风动竹,声碎影仍繁。冲扉忽自启,出候初迎门。惊雀枝未定,乳蜂窠暂翻。飘飘一举袂,聊更迟来辕。

一片愁心怯杜鹃,懒妆从任鬓云偏。怕郎却起阳关意,常掩琵琶第四弦。

又过余干县,来瞻马鬣坟。侯芭今白首,李汉旧多闻。采若溪头屋,骑鲸海上云。生存零落句,三复涕纷纷。

我昔见君方成童,长吉才华惊钜公。人间科第不屑就,直使声名闻九重。乃翁引上凝殿,子虚不待他人荐。入直承明凡几年,天上奇书尽曾见。翩然归去大江西,二疏父子还相随。故乡分得云水地,却喜不爽渔樵期。春雨骑牛对烟草,何如振衣随龙五云表。秋霜黄独煨地炉,何如驼峰犀箸食

一丛暗淡将何比?浅碧笼裙衬紫巾。除却微之见应爱,人间少有别花人。

城上鸦啼斗转。渐渐玉壶冰满。月淡寒梅,清香来小院。谁遣鸾笺写怨。翻锦字、叠叠如愁卷。梦破胡笳,江南烟树远。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一枝风物便清和,看尽千林未觉多。结习已空从著袂,不须天女问云何。

纷纷游客豫章回,俱道华林就学来。门第昔年旌阙耸,主人长日讲筵开。化行乡党浑无颂,教得儿孙尽有才。好是诸生游息处,四时花木绕书台。

拂云高雁倚风抟,下视平湖万里宽。搔首扁舟又东去,钱塘江上看波澜。

侵空撩乱色,独爱我中峰。无事负轻策,闲行蹑幽踪。众山摇落尽,寒翠更重重。

弄水余英溪畔。绮罗香、日迟风慢。桃花春浸一篙深,画桥东、柳低烟远。涨绿流红空满眼。倚兰桡、旧愁无限。莫把鸳鸯惊飞去,要歌时、少低檀板。

赵州火急要人成,大众浑无半眼窥。骑个金毛游物外,南泉滴滴意深深。

太傅怜群从,门人亦贱回。入官先爱子,赐酒许同杯。淮海春多雨,蒹葭夜有雷。遥知拜庆后,梅尉称仙才。

短檠三尺照座隅,眵昏两目头不梳。丈夫功业务广大,安用事此牛尾书。多求旧闻助器识,欲驾万里须舟舆。要坚志节在专苦,积萤照夜真前车。道乡先生好门户,髯季晚出弃门闾。昂昂鸡群见野鹤,炯炯虎视嗟黔驴。如何天公不着眼,弃此异宝犹纷拿。我知造物自有意,将骋健骏先虚徐。

箨龙罗立已斑斑,亭锁梅阴翠屋间。王母飞轻频拂水,黄公声远暮还山。

嗜古真成癖,摩挲笑眼开。断编遗汲冢,名篆出秦台。□□缘应尽,云山唤不回。凄凉子云宅,问字有谁来。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